第92章 一盏杂组灯的亮,照着万家的路(2 / 3)
路过杂院,见里面热闹,掀帘进来:“俺从南边带了些贝壳粉,能给灯面增白,要不要试试?”
他把贝壳粉拌在颜料里,鲁国的墨色立刻亮了三分,画在灯面上的山水像活了似的,远处的山峰竟透着层淡淡的蓝,像雨后的天空。“这叫‘千里明’,” 货郎指着灯面笑,“去年在魏国的灯会,用这粉画的灯,列国的人都追着问哪买的,连宫里的太监都来讨方子。”
公孙矩把剑放在灯架旁,剑鞘上的水珠滴在颜料里,竟让散开的颜色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是张半秦半楚的灯面。
“这剑是真懂亮的,” 老画匠指着新纹,“知道咱今儿组的是《天下明》。”
正说着,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本《列国灯谱》,里面夹着列国的灯样,秦国的宫灯、鲁国的走马灯、楚国的孔明灯都有,页边记满了批注。“这是给大伙找灵感的,” 先生指着灯谱,“得让他们知道,灯里的学问,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亮亮堂堂才走得远。”
三、灯会上的新鲜事
点灯的时候,杂院挤得转不开身,列国的百姓围着灯架站,秦国的老汉摸着铁架,楚国的姑娘数着灯穗,赵国的媳妇教孩子认字,灯绳一拉,四十九盏灯同时亮起,光在地上晃出的影子像条会动的河。
“今儿头批亮的是《列国路》,”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盏兔子灯喊,“秦国的长城灯、鲁国的杏坛灯、楚国的龙舟灯,最后组在一块儿,亮得能照见三里地,跟白天似的。”
公孙矩坐在灯架下,旁边的小石头举着萝卜灯,正用小手够灯架上的穗子。“慢点够,” 公孙矩帮孩子摘了根彩穗,“架上的灯多着呢,这灯越亮心里越敞亮,就像日子越过越明白。”
灯刚亮起,光就漫了整个村子。秦国的红光刚爬上墙头,楚国的金光就铺满了路,列国的光在空气里打着转,引得人心里发暖。
“您看这光影,” 旁边的老太太眯着眼笑,“架是秦国的铁架,可画的是楚国的花,挂的是鲁国的穗,看着看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
组到列国合做 “九层灯” 时,桌上的秦国铁匠焊好了最底层的铁架,楚国竹匠编好了中间的篾圈,鲁国画匠糊好了最上层的灯面,动作自然得像一家人。旁观的列国孩子看直了眼,忍不住也伸手去递钉子。
“这灯照的是咱心里的路,” 李掌柜举着盏灯说,“就像去年咱修官道,列国的人一起动手,路通了,买卖好做了,日子才能像这灯一样亮堂。”
灯快组完时,小石头举着萝卜灯跑向剑,刚跑到旁边,手里的灯突然和剑同时亮了亮,灯光和剑鞘上的光纹在地上连成串,像条看得见的路。
“这俩是一伙儿的吧?” 有人笑着喊。
四、雨夜中的灯架
上元节那天飘起了小雨,杂院的人却越聚越多,列国的人围着灯架站成圈,秦国的壮汉撑着混纺布伞,楚国的姑娘用布擦着灯面,赵国的妇人给孩子裹紧衣裳,雨丝在灯光里飘,像撒了把银线。
“这灯架真抗淋,” 王二愣子往灯架底座垫砖块,“去年下雨的时候,也是这架灯,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看,淋着淋着就不冷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灯架边,剑鞘上的雨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把所有看灯的人都圈在里面。
“您看这光晕,”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跟《礼记》里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个理,有灯照亮,啥坎儿都能过去。”
雨下得最大的时候,一盏灯的纱面突然破了个洞,众人赶紧用列国的东西补 —— 秦国的麻布、鲁国的丝绸、楚国的油纸糊在一起,破洞处竟透出更匀的光,像特意设计的。
“这补丁比原来的还亮,” 绣娘用糨糊粘着布角笑,“就像这杂组灯,缺了哪国的料都不行,凑在一起才光明。”
雨停时,众人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