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一块杂拼糕的甜,拼着万家的盼(2 / 3)

加入书签

糕增香,要不要试试?”

他把桂花糖撒在面里,楚国的糯米面立刻香了三分,揉出来的面团黄中带金,像掺了碎金子。“这叫‘满堂香’,” 货郎吸着鼻子笑,“去年在魏国的集市,用这糖做杂拼糕,列国的媳妇们抢着学,连皇家的厨子都来讨方子。”

公孙矩把剑放在模具旁,剑鞘上的水珠滴在面里,竟让散开的糖粒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是块半秦半楚的糕坯。

“这剑是真懂甜的,” 老木匠指着新纹,“知道咱今儿蒸的是《百福糕》。”

正说着,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本《列国食记》,里面夹着列国的糕谱,秦国的甑糕、鲁国的糕干、楚国的米糕都有,页边记满了批注。“这是给大伙找灵感的,” 先生指着糕谱,“得让他们知道,糕里的学问,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和和气气才能甜甜蜜蜜。”

三、蒸笼里的新鲜事

蒸糕的时候,杂院的大屋挤得转不开身,列国的妇人围着蒸笼坐,秦国的婶子扇着风,楚国的姑娘递着布,赵国的婆婆教着手法,蒸笼盖一掀,白汽冒得像朵云,把每个人的脸都熏得红扑扑的。

“今儿头笼蒸的《列国喜》,”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糕喊,“秦国的枣泥馅、鲁国的豆沙馅、楚国的果仁馅,最后拼在一块儿,甜得能让人想起小时候。”

公孙矩坐在角落,旁边的小石头捧着块刚出锅的糕,正用小手掰着吃。“慢点吃,” 公孙矩帮孩子擦了擦嘴角的糖渣,“笼里还有呢,这糕越蒸越软,就像日子越过越顺。”

蒸笼刚打开,甜香就漫了整个杂院。秦国的枣香刚钻进鼻子,楚国的桂花香就跟了上来,列国的甜味在空气里打着转,引得人心里发暖。

“您看这配色,” 旁边的老太太咂着嘴,“面是秦国的糜子面,可嵌的是楚国的青梅,摆在齐国的陶盘里,吃着吃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

蒸到列国合做 “千层糕” 时,桌上的秦国妇人往糕里铺了层枣泥,楚国姑娘撒了把葡萄干,赵国婆婆抹了层蜂蜜,动作自然得像一家人。旁观的列国孩子看直了眼,忍不住也伸手去帮忙。

“这糕做的是咱心里的盼头,” 李掌柜举着块糕说,“就像去年咱修水渠,列国的人一起动手,水通了,田肥了,日子才能像这糕一样甜。”

糕快蒸完时,小石头举着块带枣的糕跑向剑,刚跑到旁边,手里的糕突然和剑同时冒了点热气,糕上的糖霜和剑鞘上的甜纹在阳光下连成串,像条看不见的线。

“这俩是一伙儿的吧?” 有人笑着喊。

四、雪天里的蒸笼

小年那天雪下得紧,杂院的人却越聚越多,列国的人围着蒸笼坐成圈,秦国的炭火烧得旺,楚国的姜茶煮得热,赵国的棉垫铺在腿上,雪花在窗外飘,屋里却暖得像阳春。

“这蒸笼真抗冻,” 王二愣子往灶里添着炭,“去年最冷的时候,也是这口笼,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蒸糕,蒸着蒸着就不冷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蒸笼边,剑鞘上的雪化成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把所有蒸糕的人都圈在里面。

“您看这热气,”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跟《诗经》里说的‘民之失德,干糇以愆’一个理,有块热糕吃,啥疙瘩都能解开。”

雪下得最大的时候,蒸笼的篾条突然断了根,众人赶紧用列国的东西补 —— 秦国的竹片、鲁国的藤条、楚国的棉线缠在一起,修补处竟冒出更浓的香气,像特意设计的。

“这补丁比原来的还结实,” 篾匠师傅用绳子捆着竹片笑,“就像这杂拼糕,缺了哪国的料都不行,凑在一起才香甜。”

雪停时,众人发现杂院的门槛边,融雪的水洼里映出个小小的 “甜” 字,是用列国的糖渣拼的,秦国的枣核做笔画,楚国的梅核当点缀,正好在剑的影子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