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秦仓核验补新粟,魏乡选种备春耕(2 / 2)
哭出声:“留种?俺家去年的种粟都被虫蛀了,今年就盼着官府的良种,你却藏着不发,这是要断俺们活路啊!” 孟姬突然眼睛一亮,指着田埂边的留种筐:“大家别等官府了!咱们从今年的新粟里选‘穗中籽’,用温水浸种后,再拌草木灰,比官府的良种还管用!”她带着农人们动手:壮丁们从穗中摘粒,妇人们用筛子选种,王婆的孙儿还在种粟筐旁插了根竹牌,写着“春播用种”,怕被误当食用粟。 宋九看着农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又看自己藏的良种,脸涨得通红。他悄悄让人把良种搬出来:“之前是我不对,这些良种先给你们用,选种筛我明天就从县府调过来!”孟姬笑着接过良种,教大家把种粟装在陶瓮里:“瓮口封麻布,放在干燥处,每月晒一次,开春就能用!”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冬藏新规,双保制护农利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份冬藏报告。卫鞅指着秦地私仓的核验记录:“公孙儋瞒报余粟虽非恶意,但也暴露出冬藏登记制度不严。去年因余粟统计不准,贫户多领霉种,荒田二十亩,这个漏洞必须堵上!” 淳于越摇着蒲扇,翻开孟姬的备种记事:“卫客卿,魏地的事更需注意——小吏藏良种不发,农人们自己选种自救,可见冬藏不仅要‘核’,更要‘实’。《孟子》云‘不违农时’,若官府良种能及时到乡,哪用得着农人自己想办法?” 赵承这时推门而入,把“私仓补赈”与“乡邑选种”的记录递过去:“臣有一议,可设‘冬藏双保制’:其一,秦地私仓设‘余粟双登簿’,里正与仓吏共同签字,瞒报超十石者,贵族补缴双倍赈粟,小吏调离岗位;其二,魏地备种设‘良种双监制’,农人选代表与吏员共管种粟,缺种时先指导留种,官府随后补足。” 卫鞅看着记录上“公孙儋补赈”“宋吏送种”的记载,点头道:“双保制可行,再加一条:冬藏核验需有贫户代表在场,若再出现瞒报或藏种,贵族罚免半年免税,小吏永不复用!” 淳于越起身作揖:“善!冬藏是为春播,不是囤粮。贵族肯补赈,小吏肯整改,农人备种安心,这才是冬藏的根本。” ## 四、冬藏实录藏暖意,春播希望待萌发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道:“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冬,泾阳私仓,公孙儋瞒报新粟十石,督其补赈五石、换霉种五石,教贫户备种;魏地曲沃,宋吏藏良种,农人种粟选籽,后吏送还良种,补调选种筛。”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陈丈送来的新粟样本(装在小陶碗里),粒满饱满;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留种竹牌(写着“春播用种”),旁附纸条“良种已分完,孙儿说开春要帮着播种”。 赵承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私仓——那里已亮起灯火,公孙儋的家奴正帮着贫户翻仓,陈丈等人抱着新贷种往家走;曲沃的方向,隐约能想象到田埂上的陶瓮整齐排列,王婆的孙儿正围着留种筐数粟粒。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了一行:“冬藏之要,在‘补’不在‘瞒’,在‘共备’不在‘私藏’。” 这行字,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旁边还黏着一粒饱满的种粟——是当年孟姬选留的“穗中籽”,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大雪的寒气,也带着那个时代最朴素的希望:仓有新粟,家有良种,农人能安心等着来年田垄上的绿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