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秦地冬防核戍备,魏陇巡边护乡田(3 / 3)

加入书签

于先生,可设‘边备戍防双保制’:其一,贵族挪用戍备,先还物资补戍卒,罚粟减半,主动帮边乡设预警者免部分罚;其二,边备物资由‘戍吏+边民代表’共管,巡边、验备需双方签字;其三,边民可凭‘预警贡献’申请‘戍备补贴’,贵族补缴的罚粟优先补补贴。” 卫鞅盯着报告上“魏儋还草后烽烟达标”的记录,指尖划过“双保”二字:“可行!再加一条:贵族若二次挪用,爵降两级;小吏若苛扣超两次,削职徙边,永不复用。” “善。”淳于越起身作揖,“卫客卿此举,既守了戍律的严,又护了边民的急。《管子·轻重甲》云‘边民安,则内民不扰’,戍防不是官府的事,是边民与贵族共守的事——大家心齐,边墙才牢。” 赵承把“边备戍防双保制”刻在竹简上,旁添一句:“戍防之治,在‘足备’不在‘私用’,在‘共守’不在‘苛扣’。”写完,他想起烽燧旁魏儋架薪草的身影、田埂边孟姬种警戒草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边备物资充足、预警措施到位,让贵族不私用戍备、小吏不侵民利,让每一户边民都能在秋分后,盼着边墙安稳、乡田无忧。 ## 四、戍防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边安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秋九月,泾阳核戍备,贵族魏儋挪用薪草减戍卒,见陈丈戍卒困守而悔悟,还草补戍、减罚粟三十五石;魏地曲沃,小吏宋九苛扣预警物资、私换木刺,赖孟姬率农草木预警,县吏笞之四十五,倍退铜贝。”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青铜薪草量上——量器还沾着干草屑,旁边是魏儋补送的干狼粪(装在小皮袋里),袋口系着农人的“活结”,方便取用。赵承捻起一把狼粪,放在掌心摩挲,仿佛能摸到戍防的烟火气,那是泾阳烽燧的气息,是戍卒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戍卒的梆子声,陈丈正带着补派的私奴巡边,阿大帮着周甲整理戍备册;曲沃的边乡田埂旁,孟姬正帮王婆把陶碗摆整齐,王婆的孙儿举着小桑木刺,在警戒草旁学着站岗,笑得露出豁牙。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边墙的烽燧——火光还亮着,烽烟在夜空中隐约可见,那是守护的光,是安稳的光。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戍防备边,为乡安之基;变法定规,为民生之安。私则备缺,共则备足,此乃戍防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特意用朱砂圈出——旁边还黏着一根干枯的警戒草,是当年孟姬种在田埂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秋分的冷意,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座烽燧都能燃起预警的烟,让每一片边田都能有人守护,让每一户边民都能在来年春天,继续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