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一间杂院的暖,住着万家的人(1 / 3)

加入书签

立秋的蝉鸣刚歇,村东头的空地上就热闹起来。列国的人扛着木料往这儿凑,秦国的柏木、赵国的榆木、楚国的楠木堆成小山,公孙矩拿着墨斗在地上放线,画出个四四方方的框,框里用石子拼出个大大的 “合” 字。

“师父,这杂院真要盖啊?” 阿柴抱着根椽子过来,上面还留着 “合欢布庄” 染的禾纹,“王二愣子说要把东厢房让给新来的燕国孤儿,他媳妇正连夜缝褥子呢。”

公孙矩往木头上弹墨线,墨汁在木头上晕开,竟和 “华夏” 剑鞘上的纹路对上了。剑就靠在旁边的石碾上,“续” 字纹旁新长出的 “院纹” 像圈篱笆,把之前的纹路都围在里面。

“盖,咋不盖?” 他拍了拍木头,“李掌柜捐了十担杂合粮,绣娘说要给窗户糊混纺布,连教书先生都把他那套《列国志》搬来了,说要当院规。”

说话间,王二愣子推着独轮车来了,车斗里坐着个怯生生的孩子,怀里抱着块燕国的瓦当。“这是小石头,” 王二愣子把孩子抱下来,“爹妈没了,咱不能让娃睡露天地。”

小石头睁着大眼睛瞅剑,小手慢慢伸过去,指尖刚碰到 “院纹”,剑穗突然晃了晃,掉下来片红绳头,正好落在孩子手心里。

一、木料里的讲究

盖房子的匠人都是列国凑来的,秦国的石匠凿地基,赵国的木匠刨椽子,楚国的泥水匠和灰浆,工具碰在一起叮当响,倒像在奏乐。

“这梁木得用列国的木头拼才结实,” 老木匠用斧子敲着根大梁,“秦国的柏木做芯,赵国的榆木包边,楚国的楠木当挡板,风吹日晒都不怕。”

公孙矩往榫卯里抹胶,胶是用列国的树汁熬的 —— 齐国的松香、燕国的桦树汁、韩国的桐油,搅在一起像琥珀,粘得木头纹丝不动。

“您看这榫卯,” 他指着木头上的接口,“秦国的‘燕尾榫’配赵国的‘格角榫’,楚国的‘穿带榫’连齐国的‘夹头榫’,不用钉子也能咬得死死的。”

阿柴在旁边递钉子,突然指着木缝:“师父,这木头的纹路跟剑上的院纹对上了!”

众人凑过去看,果然见不同木料的纹理在接口处连成圈,秦国的木纹里裹着赵国的,楚国的绕着齐国的,像把列国的木头编在了一起。

“昨儿个有个魏国瓦匠来,” 老木匠往梁上钉椽,“他说要把列国的瓦混着盖,秦国的青瓦铺东边,鲁国的灰瓦盖西边,下雨时水流到中间,就像一家子聚在院里吃饭。”

王二愣子媳妇抱着褥子来,褥子上的混纺布印着列国的花纹,秦国的麦穗、赵国的云纹、楚国的兰草在布上绕成圈。“这是给小石头铺的,” 她把褥子往临时搭的床板上放,“针脚里掺了燕国的棉线,软和。”

小石头突然指着房梁,众人抬头,见梁木的阴影在地上投出个 “家”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中间。

二、院墙里的名堂

打院墙时出了新鲜事,列国的土往一块儿凑,秦国的黄土、鲁国的黑土、齐国的沙土倒在院里,竟自己分层了,像块千层糕。

“这土跟人一样,得混着才抱团,” 泥水匠往土里撒麦糠,“去年在赵国盖驿站,用列国的土夯墙,今年去看,比石头墙还硬实。”

公孙矩往土坯里浇水,水在土上漫开,画出的纹路和剑上的院纹分毫不差。他让阿柴把列国的 “信物” 往土里埋:秦国的箭镞、赵国的布币、楚国的铜贝,埋进去的地方竟冒出小小的土包,像在长新苗。

“您看这墙角,” 货郎背着布包路过,见院里热闹就进来了,“用燕国的石头、韩国的砖、魏国的灰浆砌,小偷来了都得绕道走。”

他从包里掏出些彩色石子,往墙根摆,摆着摆着竟成了道禾纹,秦国的青石做根,楚国的红石做叶,齐国的白石做穗,在阳光下亮闪闪的。

“这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