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一捧杂合粮的香,喂饱万家的碗(2 / 3)

加入书签

公孙矩把剑放在磨盘旁,磨盘转动带起的风让剑穗轻轻摇晃,穗子上的线头掉进粉堆里,裹着面粉竟长成个小小的 “粮” 字,笔画里还沾着点青稞壳。

“这剑是真懂吃的,” 李掌柜指着新纹,“知道咱今儿磨新粮。”

正说着,个鲁国老嬷嬷提着篮子进来,篮子里是刚蒸好的杂合馍,馍上用不同的粮粉拼出禾纹。“这是用您给的杂合面做的,” 老嬷嬷往众人手里塞馍,“俺孙儿在秦国当兵,说就想念这口混着列国味的馍。”

三、饭桌上的新鲜事

“混味铺” 的饭点总挤满人,列国的食客围着桌子坐,秦国的壮汉捧着碗杂合粥,楚国的书生夹着块杂粮饼,赵国的妇人给孩子喂着混合饭,筷子碰在一起,叮当作响像在唱歌。

“您尝尝这新出的‘五谷饭’,” 跑堂的小伙计给公孙矩端来一碗,碗里的饭用模具压成禾纹,“秦国的粟子做芯,鲁国的麦子做边,楚国的稻子做穗,吃着吃着就混在了一起。”

公孙矩舀了一勺,饭粒在嘴里散开,不同粮食的香味慢慢融成一团,秦国粟子的绵、赵国黍米的黏、楚国稻米的滑,竟分不清谁是谁。

“昨儿个来了个游方郎中,” 李掌柜凑过来说,“他说杂合粮养人,就像列国的人凑在一起过日子,互相帮衬着才结实。”

角落里,几个列国的农夫在讨教种粮的法子。秦国农夫教鲁国农夫抗旱的技巧,楚国农夫给韩国农夫讲育秧的窍门,手里的筷子在桌上画着田垄,竟画出了剑鞘上的粒纹。

“俺们村的地,” 个齐国农夫扒着饭说,“左边种的燕国高粱,右边是楚国稻子,中间的田埂上,自己长出了混种的苗,穗子比两边的都大。”

王二愣子带着娃来吃饭,娃坐在婴儿椅里,手里抓着块杂粮糕,往剑鞘上蹭。众人发现,糕渣粘在 “粮” 字纹上,竟慢慢长出个小小的 “饱” 字,和铺子里的招牌一个样。

“这剑是饿不着了,” 有人打趣,“天天跟着吃好的。”

四、暴雨中的粮仓

夏至那天突降暴雨,铺子里的人都跑去帮李掌柜抢收粮食。列国的食客在雨里排成队,秦国的壮汉扛着麻袋,楚国的书生撑着布庄的混纺伞,赵国的妇人用围裙兜着散粮,雨水顺着脊梁骨往下淌,混着汗水在地上汇成小溪。

“这雨来得邪乎,” 李掌柜踩着梯子堵粮仓的漏,“去年这时候,也是列国的人帮俺保住了粮,不然早饿肚子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粮仓门口,剑鞘上的水珠滴在粮堆上,竟让散落的粮食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放着那柄剑。

“您看这粮堆,”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圆,“跟《礼记》里说的‘大同’一个理,有饭大家吃,有难大家扛。”

雨最大的时候,粮仓的屋顶塌了个角,众人赶紧用布庄的混纺布当补丁。秦国的麻线布挡着最上面,赵国的棉布垫在中间,楚国的丝绸兜着底下,三层布叠在一起,竟把雨水牢牢挡住。

“这布比单独用哪国的都管用,” 绣娘踩着凳子帮忙钉布,“就像这杂合粮,混在一起才经得住饿。”

雨停时,众人发现粮仓的墙角,被雨水泡胀的粮食贴着剑鞘,长出个小小的 “共” 字,笔画里还沾着点磨盘里的青稞壳。

“这剑又长新本事了,” 李掌柜擦着汗笑,“知道咱是一伙的。”

公孙矩摸着新纹,突然明白:“不是剑长本事,是咱的心凑得近了,粮也跟着亲。”

五、粮囤里的传承

秋收前,村里要建个新粮仓,列国的人都来帮忙。秦国的石匠打地基,赵国的木匠做梁架,楚国的瓦匠盖屋顶,粮仓的墙用列国的泥土混合砌成 —— 秦国的黄土、鲁国的黑土、齐国的沙土,夯在一起竟比石头还硬。

“这粮仓得叫‘合欢仓’,” 王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