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一张混纺布的暖,连着万家的线(2 / 3)

加入书签

用的布竟是列国的边角料 —— 齐国的绸子、赵国的麻布、楚国的葛布,针脚歪歪扭扭,却把破洞补得严严实实。

“这是俺当家的穿了十年的布衫,” 妇人摸着补丁,“每次在异乡歇脚,就找块当地的布补一补,现在看着像幅天下图。”

绣娘突然眼睛一亮,抓起妇人的布衫往织机上比:“这补丁的拼法,比俺设计的纹路还好看!”

三、布庄里的新鲜事

“混味铺” 旁边新开了家 “合欢布庄”,开张那天,绣娘带着列国的织工来捧场。布庄的货架上摆着各色混纺布:有的用秦国麻线和鲁国丝线织成,适合做外衣;有的掺了赵国棉线和楚国葛布,做里子最暖和;还有种特别的 “记忆布”,用三十七国的线头拼成禾纹,据说能记住穿者的身形。

“您摸摸这布,” 布庄掌柜是个齐国商人,以前跟着货郎跑过买卖,“里面掺了燕国的兔毛,摸着像咱小时候娘织的毛衣。”

公孙矩把 “华夏” 剑挂在柜台旁,剑鞘上的年轮纹正好对着块新织的布,布上的纹路竟比剑上的多了道细圈。“这是咋回事?” 他问。

“昨儿个来了个韩国绣娘,” 掌柜指着布上的细圈,“她教我们在里面加了韩国的苎麻线,说这样更耐磨,结果纹路就自己长了圈。”

王二愣子媳妇给娃扯了块做褥子的布,上面的禾纹里嵌着个小小的 “家” 字,正是娃上次用面粉画的那个。“这布认人呢,” 她高兴地说,“知道是给娃做的。”

货郎扛着个大布卷进来,上面印着列国的图案:秦国的长城、鲁国的杏坛、楚国的云梦泽,最后都绕着中心的禾纹。“这是给列国驿站做的旗子,” 他说,“不管到哪个驿站,看见这旗就像到家了。”

突然进来个哭哭啼啼的小姑娘,手里攥着块撕坏的帕子,帕子是楚国的云锦,上面绣着一半的禾纹。“俺娘让俺送帕子给秦国的笔友,” 小姑娘抽噎着,“路上不小心撕了……”

绣娘赶紧接过帕子,从柜台里拿出块秦国的麻布,正好能补上撕坏的地方,补好的帕子上,楚国的云锦和秦国的麻布融成了完整的禾纹。“你看,” 她递给小姑娘,“这样不是更好看了?”

四、雨夜里的暖意

谷雨那天突降大雨,布庄的屋檐下挤满了避雨的人。列国的旅人挤在一起,秦国的商人用混纺布给楚国的老人挡雨,鲁国的书生把布衫借给淋湿的燕国女子,屋檐下的积水里,倒映着众人手里的混纺布,纹路在水里连成一片。

“这布真顶用,” 个魏国旅人拧着布上的水,“去年在赵国遇着山洪,就是用这布搭的棚子,救了好几个列国的人。”

绣娘煮了锅姜汤,用混纺布包着陶碗分给众人,布上的禾纹被热气熏得发胀,竟在碗壁上印出淡淡的痕迹。“这布能留痕,” 她笑着说,“就像咱相处的日子,过了也能记住。”

王二愣子带着娃来送新做的布伞,伞面用混纺布做的,撑开时列国的纹路在雨里转成个圆,伞柄上刻着的 “和” 字,正好对着公孙矩带来的剑。

“您看这伞骨,” 王二愣子指着伞架,“是用列国的木头做的 —— 秦国的柏木、赵国的槐木、楚国的楠木,拼在一起才结实。”

雨停时,众人发现布庄的门槛上,被雨水泡软的混纺布条缠着剑穗,慢慢长出个小小的 “暖” 字,笔画里还沾着点染缸里的颜料。

“这剑又长新纹了!” 有人喊。

公孙矩摸着新纹,突然明白过来:“不是剑长纹,是咱的日子长在剑上了。”

五、针线里的传承

麦收前,布庄举办了场 “百家布” 活动,请列国的人各带块布来,拼成块大被单。王二愣子家的娃也凑了热闹,用小手把自家的布片往被单上按,布片是用混面缸里捞出的面絮纺的线织成的,软得像棉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