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秦地冬藏核余粮,魏陇备种护来年(2 / 3)
‘官府供良种(每亩三升)、选种筛,农艺吏教留种法,私扣良种者笞四十五’”,可负责发种的小吏宋九(前章苛扣验仓费被笞)却抱着种粮袋说:“要领良种可以,每户缴一枚铜贝‘选种费’,不然自己留种,出芽率低别怨我!” “宋吏,《法经·农律》明载‘冬藏备种属官助农务,不取私财’!”孟姬拦住他,举起自家筛选的种粮——粒满饱满,“你这良种里掺了三成瘪粒,还要钱?俺们留种要选‘穗中粒’,你这掺假的种,明年出芽率肯定低!”宋九把种粮袋往地上一摔:“县府说良种培育费高,收点铜贝补偿咋了?要么缴钱,要么自己留种!” 邻村王婆抱着刚筛选的种粮哭出声:“俺家三亩田,去年用了掺假种,出芽率才五成,今年就盼着好种,你却不发,俺们明年咋播种?”孟姬突然想起外婆教的“古法选种留种术”——从今年收成的穗中选粒大饱满的“穗中籽”,晒干后用草木灰拌种(防虫害),比官府的掺假种出芽率高两倍,再用温水浸种半日,能提前出芽。 “大家别缴钱!”孟姬高声喊,“咱们选穗中籽留种,用草木灰拌种,比官府的良种还管用!”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们从穗中摘粒,妇人们用竹筛选种,孟姬则教王婆“浸种要诀”:“温水浸种半日,捞出晾干,拌上草木灰,明年出芽又快又齐!” 宋九见农人们不用官府良种也能留种,急得跳脚:“你们这是抗官!我要报县府说你们私留种粮!”这时,孟姬拿出两个陶碗,一碗装官府良种,一碗装自家留种,倒入温水——自家留种的粒很快吸水膨胀,官府良种里的瘪粒浮在水面,宋九的脸瞬间涨红。 里正带着农艺吏赶来时,正撞见宋九想偷换农人的留种——他想拿掺假种充好种报县府。“按《法经·农律》,苛扣良种、私换种粮者笞四十五,倍退铜贝!”农艺吏让宋九退还所有铜贝,又调来新良种和选种筛。孟姬教大家“留种保存法”:“留种要装在陶瓮里,瓮口封麻布,放在干燥处,每月晒一次,防止霉变。” 王婆握着新领的良种,又看了看自家留的种粮,笑着说:“多亏孟姬懂选种,不然明年的春播,真得误了农时!”孟姬掏出记事木牍,用炭笔刻:“曲沃处暑备种,选种留种见人心。吏若苛扣,再好的冬藏也难护春播。”这枚木牍后来被赵承出使魏国时发现,收录进《农桑记》,成为李悝变法“冬藏助农”的民间实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冬藏”,新法增“新陈双保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冬藏报告。卫鞅穿着厚絮曲裾,手里攥着韩儋的私藏案牍,眉头紧锁:“冬藏是来年春播的根基,私藏余粮、苛扣良种者必须重罚!去年秦国因冬藏不力,五十户贫户逃荒,二十亩田因缺种荒置,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坐在对面的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梁惠王下》,慢悠悠地说:“卫客卿,重罚是为了守仓规,可孟姬案说明,农人有留种的法子。《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官府该设‘新陈双保’,不是只罚人。若韩儋肯缴赈、宋九肯发种,哪用得着农人自己选种?” “不罚就没人守规!”卫鞅把案牍往桌上一拍,“余粮是赈济根本,良种是春播希望,私藏苛扣就是害民,这个道理你不懂?” “我懂。”淳于越放下蒲扇,翻开孟姬的记事木牍,指着“选种留种”的记录,“可韩儋私藏是怕春荒,宋九苛扣是贪财,根源不同,治法该分轻重。贵族私藏,可设‘冬藏补缴制’——贵族补缴赈粟后,陈粮换种免半成税;小吏苛扣,可设‘良种双监制’,农人代表与吏员一起发种,出芽率低追责。” 两人正争执不下,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泾阳冬藏核验报告”。他把韩儋的转变、孟姬的遭遇细细说完,道:“卫客卿,淳于先生,可设‘冬藏新陈双保制’:其一,贵族私藏余粮,先补缴赈粟再罚粟,主动用陈粮换种者罚粟减半;其二,良种由‘农艺吏+老农’共管,选种、留种全程指导,出芽率低免费补种;其三,贫户领赈粟后,可凭余粮册申请‘陈粮换种补贴’,贵族补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