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稻穗串起的年景,烟火里的根(2 / 3)
然跟你们魏国的分不清。”
铁匠突然乐了:“分不清才好!去年我去秦国,见他们用这犁种鲁国的稻子,长得比原产地还好。”
公孙矩摸着犁头的纹路,突然想起剑鞘上的芽纹:“你们说,这物件上的纹,会不会也自己长?”
货郎指着远处的田埂:“您看那片地,左边种的秦国粟子,右边是楚国稻子,中间的田埂上,不知谁撒了把混合的种子,长得比两边都壮。”
三、绣绷上的新花样
楚国的绣娘没走,留在王二愣子家绣那床禾纹褥子。公孙矩路过时,见她正把不同颜色的丝线在绣绷上绕来绕去,列国的纹样在布上慢慢融成新花样。
“这是赵国的云纹,” 绣娘指着块浅蓝色的布,“我把它跟楚国的水纹掺在一起,看着像不像黄河连着长江?”
布上的纹路确实奇妙,鲁国的山纹和齐国的海纹在角落相遇,秦国的麦穗纹顺着楚国的兰草纹蔓延,最后在中间聚成个圆,圆心里是个小小的禾苗。
“前儿个给韩国的商人绣帕子,” 绣娘拈起根五彩线,“他非要把列国的字都绣上去,说跑买卖时,不管到哪国掏出来,都能遇上认得出的人。”
公孙矩想起剑上的 “民” 字纹,突然明白过来:“你这线用的啥料子?”
“秦国的麻线、齐国的丝线、赵国的棉线,混在一起纺的,” 绣娘扯了扯线,“单独看都脆,拧成一股就结实,就像咱这些人。”
这时,王二愣子媳妇抱着娃进来,娃手里攥着片绣坏的布角,上面的禾纹歪歪扭扭,却把列国的纹路都凑齐了。
“这娃昨晚抓着绣针乱画,” 妇人笑着把布角收起来,“俺打算留着,等他长大了告诉他人,不管画得多歪,把根连上就中。”
绣娘突然往布上绣了个小小的芽,正好跟剑鞘上的新纹一模一样:“这就叫一脉相承,哪怕隔着重山隔水,看这纹就认得出是自家人。”
四、学堂里的新鲜课
教书先生在村口开了个学堂,头天上课就把 “华夏” 剑挂在黑板旁。十几个娃里,有秦国农夫的儿子,有楚国商人的闺女,还有个燕国来的孤儿,捧着本翻烂的《诗经》听得入迷。
“你们看这剑上的纹,” 先生用教鞭指着剑鞘,“这道直纹是秦国的驰道,那道弯纹是楚国的江水,可最后都往一个方向走 —— 看见没?就是这像稻穗的纹。”
秦国的娃突然举手:“俺爹说,俺家地里的稻子,稻穗都是往中间弯的,就像要凑在一起说话。”
楚国的闺女掏出块绣帕:“俺娘绣的禾纹也是这样,列国的花都往中间开。”
先生笑着点头,往黑板上写字:“今天教‘根’字。秦国的写法是‘木’下有‘土’,鲁国的写法是‘草’下有‘本’,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 不管长多高,脚得扎在土里。”
正说着,王二愣子抱着娃来送点心,娃伸手去抓剑鞘,小手在芽纹上拍了拍,竟拍出个浅浅的印子。
“这是咋回事?” 王二愣子吓了一跳,“莫不是剑认生?”
先生却盯着那印子笑:“你看这印子,像不像个‘小’字?这剑是说,根要从小养起。”
傍晚放学时,先生让每个娃在剑匣上刻个小记号。秦国的娃刻了个麦穗,楚国的闺女画了朵兰花,燕国的孤儿刻了颗星星,最后竟在芽纹周围围成个圈。
五、稻场上的年景
秋收时,百工坊前的空地上成了晒谷场。列国的农夫推着车来这儿打谷,秦国的粟子、赵国的黍米、齐国的麦子堆成小山,却在中间留出块空地,把 “华夏” 剑摆在那儿。
“今年的稻子长得怪,” 王二愣子扬着谷穗笑,“穗子上的纹路竟跟剑上的一样,有直有弯,最后都拧成一股。”
公孙矩看着谷堆间穿梭的人,魏国的铁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