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秦烽燧核验补薪草,魏边乡草木设警铃(1 / 2)
秋分的冷雾裹着晨露,漫过泾阳三号烽燧的土台。按《商君法·戍律》“秋分后‘烽燧戍备需三日一核,薪草按卒配给(每卒日六束)、引火物(干艾混麻)需够五日用,私借戍备超三十束需报备补还’”,官府设的核验站里,木牍戍备册摊在石桌上,青铜薪草量(刻“泾阳戍用”)与烽烟测试架(绑着三色布条测风向)整齐排列。 赵承的青骊马刚停在烽燧下,就见戍卒陈丈抱着空引火物袋急步跑来:“赵客卿!魏大夫借走八十束薪草快十日了,现在烽燧只剩五十束,今早测烽烟,风大时连两丈都飘不到!”话音未落,就见旧贵族魏儋的家奴正把最后几捆薪草往马车上搬,魏儋站在车旁裹着厚裘,脚边还堆着三袋未开封的引火物。 “魏儋,你借薪草时说三日就还,如今十日已过,还想再搬?”赵承翻身下马,指了指烽燧土台——台边的薪草架空了大半,仅存的几捆还沾着潮露,“按律,私借超三十束需报备,你既未报备又不补还,三号烽燧戍卒已连续值岗三日,再这样,边墙警戒就断了!” 魏儋搓着冻红的手,语气软了些:“客卿有所不知,我家边宅的柴房上月被雨水冲塌,薪草全湿了,想着烽燧薪草多,借了先用,哪想耽误这么久……”他话没说完,就见陈丈掀开烽燧旁的防雨布——底下藏着二十束干薪草,是戍卒们省下来应急的,每束都系着“戍备勿动”的麻绳。 ## 一、主线:赵承督补烽燧备,魏儋还草学防潮 赵承取过戍备册,指尖划过“魏儋借薪草八十束”的记录:“你家边宅距烽燧不足一里,就算柴房塌了,十日也该备好新柴。现在你看——”他用青铜薪草量舀起烽燧的湿薪草,“这草含水量超三成,根本点不着,而你马车上的薪草,全是晒干的戍备料!” 陈丈突然蹲下身,从防潮架下翻出几束发霉的薪草:“魏大夫,这是上月你借走后,我们没来得及垫高的草,霉了就不能用了!去年秋,匈奴人没到,倒是野狼群来了,若不是烽烟及时,俺们三个戍卒都要被咬!”说着他把发霉的薪草掰断,里面的纤维已发黑,引得周围戍卒一阵叹息。 赵承让人把魏家马车的薪草全部卸下,用青铜量逐束核验:“按律,你需即刻归还八十束干薪草,再补二十束抵偿发霉的料,另外派两名家奴来烽燧协助值岗三日,学习薪草防潮法。”他说着拿起一把干薪草,教魏儋架在防潮架上:“薪草要离地面三尺,架成‘人’字形通风,底下铺干沙土隔潮,这样就算下雨也不会霉。” 魏儋看着自家家奴搬来的新薪草堆满防潮架,又看陈丈等人把引火物按“干艾七、麻三”的比例混好,忽然红了脸:“之前只想着自家取暖,竟忘了烽燧是边乡的眼目。我这就让管家把家里的干柴运三十束来,再让家奴跟着戍卒学巡边!” 午后,赵承让人在烽燧旁立起“戍备示教牌”,上面画着三步防潮法:“一垫沙、二架木、三通风”,还标注了“每日辰时测烽烟,风向偏西时需多备半束引火物”。他在戍备册上批注:“秋分核三号烽燧,魏儋私借薪草未还,督其补还并学防潮,戍备复原。”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旁注“战国秦烽燧防潮法,见睡虎地秦简《戍律》附册”。 ## 二、支线·孟姬:魏乡草木设警,宋吏整改补铃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的边乡田埂上,孟姬正带着农妇们插桑木标识。按李悝“尽地力之教”,“边乡需设‘十里一警点,官府供铜铃(每点三具)、木柱(削尖防兽)’”,可负责发物资的小吏宋九却推着空车来:“县府说铜铃不够,你们先用陶碗凑活,木柱要等下月才能调过来!” “宋吏,上月你就说铜铃在路上,这都秋分了,还让我们用陶碗?”孟姬举起自家的陶碗——碗沿已磕破,敲起来声音闷哑,“王婆家的孙儿昨天在田边放牛,差点被窜出来的野猪伤着,要是有铜铃,早就能预警了!”她话刚说完,就见宋九的随从从车后拖出一个布包,里面竟藏着五具崭新的铜铃,铃舌上还系着红绳。 宋九被撞破后,挠着头辩解:“县府让我优先给东边的警点送,想着你们这边野猪少,就……”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