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秦地夏灌核穗水,魏陇保墒护灌浆(1 / 3)

加入书签

夏至的热浪裹着蝉鸣,蒸烤着泾阳的粟田。按《商君法·田律》“夏至后‘粟穗灌浆期需精准供水,每亩日灌三升,旱时增一升、涝时减一升,私改水量或弃灌者罚粟十四石’”,官府设“灌浆期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木牍灌浆册(记每户田亩、灌浆阶段、日灌水量)、青铜滴水器(秦制一升容2000毫升,刻“泾阳监制”)、土壤湿度仪(竹制探针,插入土中三寸,湿痕超两寸为涝、不足一寸为旱)。 赵承的青骊马踏过泛白的田埂,马背上的牛皮袋里,是刚修订的《田律·灌浆篇》抄本,朱笔圈出“灌浆分三阶段:初灌(穗绿)日灌三升、盛灌(穗黄)日灌四升、末灌(穗垂)日灌两升,需每日测湿度调水量”。他勒马时,正见渠闸旁围着群拎着陶壶的农人,旧贵族公孙儋(公孙墒同族,爵“公士”)正把自家的截水板往渠口插得更深:“我家粟穗刚黄,多灌点水才能灌浆满,你们凭啥说我超量?” 负责核验的水工周甲攥着青铜滴水器,手背晒得脱皮:“公孙大夫,你家已到盛灌期,日灌该四升,你却灌了六升!下游陈丈家的初灌田,渠水被截得只剩细线,土都裂了纹,穗子都快干缩了!”蹲在旁的陈丈举着刚摘下的穗子,指尖捏出干瘪的米粒:“俺们就盼着这水灌浆,你超灌的水都渗进地里涝了根,俺们的穗却连水都喝不上!” ## 一、主线:赵承验湿调水量,公孙儋退水学控灌 赵承翻身下马,先取过公孙儋的灌浆册——木牍上“盛灌期日灌四升”的记录旁,无湿度监测签字;再用土壤湿度仪实测:公孙家田垄的土湿痕达三寸(属涝),穗基部已出现霉点,而陈丈家的土湿痕仅半寸(属旱),穗叶发卷。他又用青铜滴水器测渠水流速:公孙家渠口半时辰接满两升(超标准五成),陈丈家渠口半时辰仅接满半升(缺标准七成)。 “公孙儋,你超量灌溉致涝、私截水断贫户灌源,按《商君法》当罚粟十四石,需即刻拆除截水板,把日灌量减至四升,再帮下游补灌两日!”赵承话音刚落,公孙儋突然踢翻身边的滴水器:“我家去年灌浆期多灌了水,穗子比别家重三成!你们就是不懂种田,瞎定规矩!” 陈丈突然拽着公孙儋往自家田垄跑:“公孙大夫你看!俺家的穗子捏着是空的,再缺水就绝收了!你家的穗子泡得发霉,就算灌满了也是秕粒!”夏至的阳光刺眼,陈丈家的粟穗垂着头,公孙家的粟穗虽饱满,却有几株穗轴发黑,明显是涝伤的迹象。 赵承召来老农演示“灌浆期核验法”:“先看穗色定阶段(绿初、黄盛、垂末),再用湿度仪测土(湿痕一寸半为适),最后按阶段调水量(初三盛四垂二)——你涝灌截水,是拿整年收成赌!”说着教众人控灌技巧:“初灌用‘滴灌法’(壶底钻孔慢浇),盛灌用‘沟灌法’(垄间开浅沟引水),末灌用‘点灌法’(只浇苗根),避免水沾穗。” 测算后发现,公孙家需排水半日,日灌量减至四升,下游五户初灌田需补灌三日,若及时调整,仍能挽回八成粒重。“我认补!”公孙儋突然扛起截水板往渠外扔:“私仓里有七石粟,先缴罚粟,再调六名家奴帮下游挖沟补灌!”他跟着老农学测湿度:“原来湿痕一寸半才合适,不是水越多越好,之前竟不知道涝了会烂穗……” 赵承趁机在核验点立起“灌浆示教牌”,画着阶段识别、湿度测量、控灌方法的步骤,又让周甲每日清晨教农人测湿:“以后每天插一次湿度仪,按穗色调水量,水多了就挖沟排,水少了就及时补,别等穗坏了才补救。”他在灌浆册批注:“泾阳夏至核灌浆,公孙儋超灌截水,既罚且教,退水学控灌。变法当教民辨穗、知湿调,而非仅惩乱灌之失。”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旁注“战国秦‘灌浆期精准供水’,见睡虎地秦简《田律》”,成为研究秦国农业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史料。 ## 二、支线·孟姬:魏陇保墒遇苛阻,秸秆覆田护灌浆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的灌浆田旁,孟姬正帮农人们用麦秸秆覆田保墒。按李悝“尽地力之教”,“灌浆期‘官府供麦秸(每亩十捆)、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