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华夏一剑承,烟火续千年(1 / 3)

加入书签

立秋的风带着点燥意,吹得百工坊门口的老槐树沙沙响。公孙矩坐在门槛上,手里摩挲着那柄刚定名的 “华夏” 剑,剑鞘上的禾纹在夕阳下像活过来似的,顺着木纹能数出三十七个谷粒 —— 正好是列国的数目。

“师父,村口的王二愣子又来了,说要看看能‘记事儿’的剑。” 阿柴拎着个装着桐油的瓦罐进来,裤腿上沾着泥,“他说昨儿听货郎讲这剑能认出谁是好人,非要来拜一拜。”

公孙矩笑了,把剑往剑匣里归置:“让他进来吧,顺便把李掌柜的那坛老酒捎来,说好今天要给剑开刃的。”

话音刚落,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后生就撞了进来,身后跟着个拎着酒坛的掌柜。王二愣子眼瞪得溜圆,直勾勾盯着剑匣:“公孙先生,俺娘说要是这剑真能记事儿,就把俺爹当年在长勺之战拾的箭头给您,那上面可有血印子呢。”

李掌柜放下酒坛,揭开泥封,一股醇厚的酒香漫开来:“这是用列国的粮食酿的 —— 秦国的粟、赵国的黍、楚国的稻,混在一块儿烧的,正好配这把天下剑。”

一、剑开刃见人心

开刃的石头是从泰山采的,据说当年大禹治水时在这石头上磨过斧。公孙矩让阿柴把剑稳稳架在石架上,自己蘸了点老酒,往剑刃上一抹。

“开刃得讲规矩,” 他慢悠悠地说,“第一下要朝着西,那是秦国的方向,记着‘耕’;第二下朝东,齐国的海,想着‘商’;南边楚国,得记着‘读’;北边燕国,要念着‘守’。”

王二愣子蹲在旁边,看剑刃在石头上划出火星,突然喊:“先生您看!那火星里有个人在种地!”

李掌柜眯眼瞅了瞅,笑他:“你这是看花眼了,那是公孙先生特意刻的‘农桑纹’。不过说起来,我爷爷当年在郑国做买卖,确实见过类似的纹路,刻在商队的旗子上,说是能保一路平安。”

阿柴往石头上洒水,水珠在剑身上滚成小珠子,顺着纹路聚在剑格处,竟积成个小小的 “民” 字。“师父,您以前说列国的字不一样,怎么这水能凝成一个字?”

公孙矩用布擦着剑刃:“字不一样,可心里想的事儿一样。你看这秦国的‘民’是低头干活的样子,鲁国的‘民’是抬头看天的模样,到了楚国,就成了手脚并用的形状,说到底,不都是想好好过日子吗?”

正说着,村口的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捧着本翻烂的《诗经》。“公孙先生,老祖宗的话能刻进剑里不?” 他翻开书,“就像这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我教了四十年书,就盼着这天。”

公孙矩把剑往书上一放,剑脊的纹路竟和书页上的字对上了,像早就排好的阵仗。王二愣子突然一拍大腿:“俺懂了!这剑不是记事儿,是记着大伙儿想啥!”

二、酒坛里的天下

天黑时,百工坊的院子里摆了张八仙桌,周围挤满了人。有从魏国来的铁匠,手里拿着块淬火的铁;有赵国来的货郎,挑着满筐的丝线;还有个楚国的绣娘,怀里揣着块绣了凤凰的帕子。

“按老规矩,开刃酒得列国的人共饮。” 李掌柜给每个人倒了碗酒,“我这酒坛底有个机关,能分出五种味,你们尝尝。”

铁匠喝了口,咂咂嘴:“这是魏国的味儿,带着铁腥气,跟俺们炉子里的火星一个味。”

货郎抿了口,眼睛亮了:“这是赵国的枣花蜜香,当年我在邯郸城,就靠这香味认出同乡。”

绣娘沾了点酒,突然红了眼眶:“这是楚国的橘花香,跟我娘绣帕子用的线一个味。”

公孙矩看着众人,从剑匣里拿出个小木盒,里面是列国的泥土。他往每个人碗里撒了点,魏国的土飘着煤烟味,赵国的土带着枣花香,楚国的土泛着橘叶气。

“你们看,” 他举起自己的碗,“土不一样,可泡在酒里,都成了一个味。就像这剑上的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