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秦地夏防核病害,魏陇治虫护熟穗(3 / 3)

加入书签

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夏防不是官府的事,是所有人的事——贵族出物资、农人出力气、官府统筹,才能保住颗粒。” 赵承把“夏防保粒联防制”刻在竹简上,旁添一句:“夏防之要,在‘早治’不在‘瞒病’,在‘协作’不在‘阻碍’。”写完,他想起田垄间嬴儋除病的身影、熏烟旁孟姬捆把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防治有法可依、物资能到农手,让贵族不藏病、小吏不刁难,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小暑后,盼着穗实粒满、秋日归仓。 ## 四、夏防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颗粒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夏七月,泾阳核夏防,贵族嬴儋虚报病穗、私藏防治物资,见陈丈穗腐而悔悟,除病补防、减罚粟十六石;魏地曲沃,小吏宋九私扣苦楝叶、额外摊派,赖孟姬率农采枝熏虫,县吏令其整改,补足物资。”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青铜鉴别刀上——刀身还沾着霉粉,旁边是嬴儋补送的苦楝枝(带叶,捆得整齐),袋口的麻绳系着农人的“活结”,方便取用。赵承捻起一撮草木灰,放在掌心摩挲,仿佛能摸到夏防的烟火气,那是泾阳粟穗的气息,是农人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农人的低语声,陈丈还在田埂旁查看熏虫后的穗子,阿大帮着周甲整理病害册;曲沃的田边,孟姬正帮王婆把新领的熏炉收回家,王婆的孙儿举着小刮霉刀,说要“帮着刮霉斑”,惹得两人笑出了声。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田垄的灯火——农人们的身影还在粟田间穿梭,手里的刮霉刀、熏把映着微光,那是守护的光,是希望的光。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夏防治病害,为粒实之基;变法定规,为民生之安。瞒则粒腐,防则粒满,此乃夏防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粒完好的粟米,是当年陈丈家防治成功的麦粒,历经千年,仍带着泾阳小暑的温度,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株粟穗都能远离病虫,让每一户农人都能望着饱满的粮囤,盼来安稳的冬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