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秦地冬训核甲胄,魏陇备器护春耕(2 / 2)

加入书签

补犁,比新的还耐用!” 农人们立刻围过来:壮丁们按住犁辕,妇人们递来铜丝,孟姬拿着烧红的铁条,“滋啦”一声穿过犁辕,火星溅在她的粗布袖口上,烫出小窟窿也没停。 “装神弄鬼!”宋九刚要上前掀火盆,王婆的孙儿突然举着断铁钉冲过来:“俺用这钉敲犁辕,钉断了犁还没好!孟姬姐的铁榫就不会断!” 围观众人突然起哄,几个年轻农人把宋九的铁钉袋抢过来,倒在地上——里面竟混着不少好铁钉,只是被宋九藏在袋底。“你私藏好钉!”孟姬抓过一把好铁钉,“县府拨的肯定是好钉,你把坏的换给俺们,想赚差价!” 恰好里正带着农官赶来,见孟姬补的犁辕能扛起半袋粟米,再看宋九藏的好钉,当场按律笞了宋九三十:“春耕是农人的命!以后农器配件,农人代表要一起核验,少一件、坏一件,你这小吏就别当了!” 王婆摸着补好的犁辕,突然给孟姬磕了个头:“你救了俺们全家的春耕啊!”孟姬赶紧扶起她,把铁榫补犁的法子写在桑皮纸上:“这法子传给大家,以后犁辕断了,自己就能修!”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训器平衡”,新法定“春耕优先”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份奏报。卫鞅的手指划过秦地冬训甲胄私调的记录,眉头拧成疙瘩:“乡邑防卫是根本!去年因甲胄不足,边邑被匈奴抢了三户,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梁惠王上》:“卫客卿,魏地农器缺配件的事更急。《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春耕要是没好犁,今年关中就得减产,冬训练得再强,饿肚子的农人也守不住乡邑!” “那你说咋办?”卫鞅把奏报拍在案上,“甲胄要铸铜片,犁辕也要用铁,民力官料就这么多!” 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孟姬补犁的铁榫和秦地甲胄核验册:“卫客卿,淳于先生,臣有‘训器衔接法’:其一,冬训收官后,所有防卫物资登记造册,农器配件优先分配,甲胄铜片用废甲回收的,不占新铁;其二,乡邑按田亩分农器,缺配件的农户,官府派匠师教补修;其三,贵族私调防卫物资,罚粟加倍后,需补捐农器配件。” 卫鞅拿起铁榫看了看,又翻了翻甲胄册:“这法子好!既保了防卫,又不耽误春耕。再加一条:农器补修的匠师,优先从冬训役夫里选,懂防卫也懂农器,一举两得!” 淳于越起身作揖:“善!《管子·轻重甲》云‘粟者,王之本事也’,农器利则粟多,粟多则民安,民安则乡邑固。之前只重防卫,忘了农人才是乡邑的根啊。” 赵承把“训器衔接法”刻在竹简上,旁添一行小字:“冬训护乡邑,农器护春耕;乡邑固则民安,春耕顺则年丰。”烛火跳动,照得竹简上的字迹忽明忽暗,像映着千万张握着犁辕、举着甲胄的手。 ## 四、冬去春来实录暖,器利防固盼年丰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冬末,泾阳冬训核甲胄,韩儋私调补铜片;曲沃备器遇苛扣,孟姬铁榫补犁辕。秦魏之政,皆显‘训器兼顾’之要。”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农人送的迷你铁榫(三寸长,缠着铜丝),旁注“补犁辕用”;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桑皮纸,上面画着铁榫补犁的步骤,还写着“开春前要补完二十把犁”。 赵承摩挲着铁榫上的铜丝,仿佛看见冬训场上补好的甲胄在月光下闪光,听见农器坊里铁条穿过犁辕的“滋啦”声。窗外传来周甲的吆喝声,他正带着人给农器坊送新铁条;曲沃的农舍里,孟姬在教妇人们缠铜丝,王婆的孙儿举着小铁锤,帮着敲铁榫,笑得露出豁牙。 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上:“变法之难,不在定规,而在衔接;不在严罚,而在共情。甲胄护的是当下,农器护的是来年,两者皆重,方得民安。”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小块生锈的铁榫,是当年孟姬补犁剩下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冬末的寒气,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座乡邑都能安稳过冬,让每一户农人都能顺利春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