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秦地冬闲核民力,魏陇传艺护农器(3 / 3)
,方得农安。”写完,他想起渠堤上韩儋夯土的身影、传艺场边孟姬修锄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冬闲民力不被私占,让农人们开春有渠浇田、有器耕地,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冬至后,盼着来春的播种、秋日的丰收。 ## 四、冬闲实录见新法,寒日里藏变法心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冬十一月,泾阳冬闲核民力,韩儋私调官役换工筹,既罚且教,补役学修渠;曲沃宋九苛扣农器料,吏笞之,农以古法修器自救。秦魏之冬闲,皆显‘耕灌双护’之要。”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农人送的迷你夯土密度仪,铁制的仪身刻着“半指为限”;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桑木耒柄(三寸粗,缠着麻线),旁附纸条“桑木耐腐,竹钉固柄”。赵承摩挲着密度仪的刻度,仿佛看见民力们围着示教牌学夯土,听见传艺场里铁器淬火的滋滋声。 窗外传来周甲的吆喝声,他正带着民力给渠堤盖草垫防冻;曲沃的传艺场边,孟姬在教农妇们漆耒柄,王婆握着修好的锄,在院里比划着开春耕地的姿势——那是有了农器才有的底气。冬至的月光洒在冻土上,泛着清冷的光,却透着冬闲后的安稳、来春的希望。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渠堤的灯火,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冬闲修渠,为春灌之基;传艺修器,为春耕之要。渠牢器利,农人才有盼头,变法方得真义。”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小块桑木,是当年孟姬修耒柄剩下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冬至的寒气,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条渠都能护田,让每一件农器都能耕地,让每一户农人都能安稳度过寒冬,盼来丰收的来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