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秦地冬赈核赈粮,魏陇训丁护乡田(3 / 3)
划过竹简上的“保民”二字,沉默片刻:“双保制可行,但需加一条——冒领赈粮者,除罚粟外,还要补训丁十日口粮;苛扣口粮的小吏,笞后削职,永不复用。” “善。”淳于越站起身,对着卫鞅作揖,“卫客卿此举,既守了军政之严,又留了民生之暖。《管子·牧民》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冬赈冬训,说到底都是为了护着秦地的农人、守着秦国的地,哪能偏废?” 赵承把“双保制”条文写在竹简上,旁添一句:“冬赈养民,冬训护民,民安则国安。”写完,他想起赈粮点张伯领粮时的笑容、训场边王婆递饼的身影,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贫户寒冬有粮吃,让训丁有力气护乡,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立冬后,盼着来春的耕、来岁的安。 ## 四、冬赈训丁实录见新法,雪地里藏变法心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冬十月,泾阳冬赈,魏儋冒领分户赈粮掺次等粮,既罚且教,退粟补差额;曲沃宋九苛扣训丁口粮掺糠,吏笞之,农以野菜代粮自救。秦魏之冬政,皆显‘赈训相济’之要。”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农人送的迷你青铜纯度筛,筛孔细如发丝,刻着“赈粮九成五”;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野菜饼干(用麻纸包着,还带着麦香),旁附纸条“菜三粟七,训丁饱腹”。赵承摩挲着筛孔,仿佛看见农人们围着筛子验赈粮,听见训场边野菜饼的香气飘在雪地里。 窗外传来周甲的吆喝声,他正带着人给最后几户贫户送赈粮;曲沃的训场边,孟姬在教农妇们烙野菜饼,王婆的儿子举着木夯,在雪地里练得满头汗——那是吃饱了饼才有的力气。立冬的月光洒在雪地上,泛着柔和的光,透着冬赈后的安稳、冬训后的底气。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村落的灯火,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冬赈之粟,暖的是民心;冬训之丁,护的是乡田。民心暖,乡田安,变法方得真义。”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片干野菜,是当年孟姬做饼剩下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立冬的雪气,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个农人都能安稳过冬,让每一片乡田都能有人守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