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秦地量器核税粮,魏陇折率护农收(2 / 3)

加入书签

把,不然少缴了粮,我可担不起!”

“宋吏,《法经?农律》明载‘湿粮折干不得超八成’!” 孟姬举起自家的竹筛,筛底还沾着湿粮滤出的水珠,“我这粮晒了两日,湿汽刚两成,按九成算,得多缴半斗!再说你这量器,比里正发的标准量小了半合!” 宋九踢开脚边的湿粮袋:“县府说今年收成好,折率得提一提,量器是新领的,哪能不准?”

邻村王婆抱着半袋湿粮哭出声:“俺家三亩田,收了四十石粮,湿汽超三成,按九成算要缴十二石,晒干了只剩三十三石,缴完粮冬天只能喝稀粥!去年孟姬教俺们晒粮折干,今年咋又变规矩?” 孟姬突然想起里正教的 “晒粮验湿法”—— 取一把粮放在掌心揉搓,若掌心湿痕超半,便是湿汽超标,需再晒。

“大家别按他的折率算!” 孟姬高声喊,“取粮放掌心搓,湿痕超半的先晒,量器咱们用里正发的标准量!” 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把湿粮摊在晒谷场,用木耙翻晒;妇人们用掌心验湿,合格的粮才装袋;孟姬则拿着标准量,帮一户户核验:“这户粮湿汽两成,按八成折算,应缴九石二斗,用标准量量,不多不少!”

宋九站在晒谷场边急得转圈,却不敢上前 —— 他那把小量器,早被里正发现过误差。日头偏西时,县吏带着校准量器赶来,见农人们都用标准量缴粮,湿粮按八成折算,宋九的小量器被扔在一旁,不禁皱眉问:“为何不用新量器?” 孟姬递上掌心验湿的粮:“宋吏的量器不准,折率也违律,若不是验湿晒粮,农人们得多缴二十石粮!”

县吏当场按律没收宋九的私量,又教众人 “标准折率法”:“湿粮先过筛,再用秤称,每十斤湿粮晒后剩八斤,便按八斤算税。” 王婆捧着刚缴完粮的空袋,笑着说:“多亏孟姬懂验湿折率,不然今年的收成又要被刮走一半!” 孟姬在木牍刻:“曲沃收税,量准折公,农乃安。吏若私改规矩,再好的收成也难留。” 这枚木牍后被收录入《魏农辑要》,成为战国税制落地的民间实证。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 “税政”,新法增 “教民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卫鞅盯着赵承送来的秦魏税情报告,拍案道:“秦之贵族私量瞒报,魏之小吏私改折率!此皆吏不教、民不知之过,当重罚核验吏!” 淳于越却摇着蒲扇,指着孟姬的木牍:“卫客卿,孟姬教农验湿晒粮,可见民能学,只是未得教。《孟子?滕文公上》云‘有恒产者有恒心’,税政若只严征不教民,民恐生怨,反误变法。”

“教民需人力,税期不等人!” 卫鞅反驳,“若人人都像魏儋私造量器,税粮如何收齐?”

赵承推门而入,呈上农人的 “量器校准手册”:“卫客卿,秦地农人已学会平量法;魏地折率之法,孟姬已教给四乡。臣以为可设‘税政教演制’:每乡配一名税吏,收税前三日教农人校准量器、算折率,核验吏若未教民,与瞒报者同罚。”

淳于越补充:“再设‘干湿折率公示牌’,每处核验点立牌写明折率,县吏每日巡查,避免小吏私改。《管子?轻重甲》云‘民知其利,故听上’,教民知法,比事后重罚更能安民心。”

卫鞅沉默片刻,指尖划过赵承批注的 “授民以法” 四字:“可。但税吏需经考核,不合格者罢官;核验点若有私改折率,吏员爵降一级。” 他提笔在新法草案添上:“夏收税之要,一在量准,二在折公,三在教民。三者缺一则税不安。”

淳于越起身作揖:“此法兼顾严征与民生,善。变法非仅定规,乃要让民知为何缴、如何缴,方得长久。” 赵承望着窗外晒谷场的余晖,想起核验点的标准量与晒粮筛,忽然明白:好的税政,该像量器般公平,像折率般透明,更要像教民之法般贴心,让农人缴得明白、留得安心。

四、税毕实录见新法,谷堆间藏变法心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