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秦地斗门核涝险,魏陇石囷护杂苗(2 / 3)
着一捆黍苗哭出声:“俺家种的黍子最不耐涝,这都泡了一日,芽都烂了!去年种单一粟米遇涝绝收,今年听孟姬的种了黍、菽、麻五种,咋还是躲不过?”孟姬突然想起西门豹治邺用的“石囷囤水法”——用石块垒成圆囷,把田埂积水引进去,既能排涝又能存水浇苗。 “不用等县府的石囷!”孟姬高声喊,“各家搬石块垒小囷,把积水引进去!菽和麻耐涝,先救黍子和粟!”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垒石囷,石缝用泥抹实;妇人们用木锨挖沟引水,把耐涝的麻苗移栽到湿处;孟姬则带着孩童捡拾陶片,铺在粟田边挡泥水。 宋九站在坡上急得转圈,却帮不上忙——他压根不会垒囷。雨势稍减时,县吏带着石囷赶到,见农人们已垒起八座小石囷,囤住的水正顺着新挖的沟浇向旱田,不禁皱眉问宋九:“为何不报灾?”孟姬趁机递上农事册:“宋吏迟报两日,若不是用杂种和石囷自救,五顷田全完了!” 县吏当场按律笞宋九三十,又教众人用石囷储水浇苗:“这囷能存水半月,雨停后还能浇耐旱的麦种。”王婆摸着刚救下来的菽苗,叶片上还挂着水珠:“多亏孟姬懂杂种、会垒囷,不然五种庄稼也保不住!”孟姬在木牍刻:“曲沃涝,石囷救苗,杂种续命。吏若惜力迟报,再好的农法也枉然。”这枚木牍后被收录入《魏农遗事》,成为“杂种抗灾”的实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教民”,新法增“技术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卫鞅盯着赵承送来的秦魏涝情报,拍案怒斥:“秦之斗门未教民,魏之报灾竟迟滞!此皆吏惰民愚之过,当重罚!”淳于越却摇着蒲扇,指着孟姬的木牍:“卫客卿,孟姬用石囷、杂种自救,可见民非愚,乃法未及教也。《管子·度地》云‘水利为田本,教民为水利本’,只罚不教,下次仍会涝。” “教民需时日,涝灾不等人!”卫鞅反驳,“斗门之制若不严查,人人私关怎办?” 赵承推门而入,呈上农人的斗门学习册:“卫客卿,秦地农人已学会看测雨器;魏地石囷之法,孟姬已教给三乡。臣以为可设‘农术教演制’:每乡配一名水工教水利,一名农师教杂种,吏员若延误教演,与迟报灾同罚。” 淳于越补充:“再设‘石囷储备制’,县府预存石块,雨前先运至乡,免临时误事。《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教民用法、备物在先,比事后重罚更有效。” 卫鞅沉默片刻,指尖划过赵承批注的“教民用法”四字:“可。但水工与农师需考校,不合格者罢官;吏员教演不力,爵降一级。”他提笔在新法草案添上:“夏防之要,一在器备,二在教民,三在速报。三者缺一则涝不可防。” 淳于越起身作揖:“此法兼顾严律与民生,善。变法非刻简而止,乃要让农知为何行、如何行,方得长久。”赵承望着窗外渐歇的雨,想起渠边的石囷与斗门,忽然明白:好的法度,该像石囷存水般护民,像斗门泄洪般有序,更要像农师教术般深入人心。 ## 四、涝后实录见新法,苗间风雨藏初心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写下:“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夏七月,泾阳遇涝,赵儋私关斗门致公田涝,既罚且教,率家奴清淤学闸;曲沃宋九迟报涝灾,笞三十,农以石囷杂种自救。秦魏之涝,皆显教民之要。”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农人送的迷你木斗门,刻着“启闭三则”;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五种作物种籽,用麻纸包着,纸上画着小石囷。赵承摩挲着木斗门的刻痕,仿佛看见农人们围着测雨器认刻度,听见石囷垒起时的夯土声。 窗外传来李乙的吆喝声,他正带着农人检修斗门;曲沃的田埂上,孟姬在教孩童辨认菽苗与麻苗。雨停后的月光洒在田垄,石囷里的积水泛着银光,杂种的庄稼在风中摇晃,透着劫后重生的希望。 赵承提笔添上:“变法之难,不在定规,而在传规;不在罚过,而在防过。石囷护苗,斗门泄涝,皆因民知用法。待农人均晓律、会用器,方无涝灾之患。” 这页实录后来被东汉农学家崔寔收录,旁注“战国涝防,始重教民”,而那枚迷你斗门与种籽包,现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