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秦地春汛核渠堤,魏陇疏渠抗苛阻(3 / 3)
严,又护了农人的急。《管子·水地》云‘水者,万物之本原也’,春灌的水不分贵贱,变法的规也该护着所有人——贵族有收成,农人有活路,才是真的治得好。” 赵承把“春汛渠政双保制”的条文写在竹简上,旁添一句:“春汛之治,在‘均水’不在‘私占’,在‘助农’不在‘苛阻’。”写完,他想起渠堤上魏墒补夯的身影、疏渠点孟姬编桑枝筐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上游贵族不私占水源、下游农人不缺春灌,让小吏不贪物资、水工不怠修缮,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立春后,盼着渠水漫田、粟种发芽。 ## 四、渠堤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春灌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三年春正月,泾阳核渠堤,贵族魏墒私开渠口致下游缺水五寸,见张伯等农人田裂种干而悔悟,封填私口、补修渠堤,减罚粟十五石;魏地曲沃,小吏郑五苛阻疏渠、私拿艾草,赖孟姬、张爷与农人之力揭穿,县吏笞之五十,倍退铜贝。”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青铜水位尺上——尺身还沾着渠水的泥点,旁边是魏墒补夯用的艾草泥块,晒干后硬实如砖,是护堤的好料。赵承拿起泥块,放在鼻尖闻了闻,仿佛能闻到春汛的水汽,那是泾阳渠堤的气息,是农人春灌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渠水的汩汩声,周甲还在巡查渠堤,张伯家的灯亮着——他在借着油灯给粟种浇水,阿大帮着守公口;曲沃的孟姬,正帮王婆把桑枝筐堆在渠边,防备夜里渗水,王婆的孙儿举着艾草,说要“给渠堤驱邪”,惹得两人笑出了声。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渠堤的灯火,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渠堤挡汛,为春灌之基;变法定规,为民生之安。私则溃堤,助则丰登,此乃春汛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小块艾草泥,是当年魏墒补渠堤的遗物,历经千年,仍带着泾阳立春的潮气,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条渠都能均水,让每一亩田都能春灌,让每一户农人都能盼来丰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