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秦地冬储核仓粟,魏陇赈粮抗苛欺(3 / 3)
都能在立冬后,盼着来年的春耕。 ## 四、冬储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冬暖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冬十月,泾阳核冬储,贵族嬴恪虚报私仓六十石,逃缴赈粟五石,见张伯等贫户无粮而悔悟,补赈粟五石,分贫户五石;魏地曲沃,小吏郑五赈粟掺三成糠麸,贪私仓十石,赖孟姬、张爷与农户之力揭穿,县吏笞之五十,倍退赈粟二十石。”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糠麸测试板上——板上还沾着几粒合格的粟米,旁边是嬴恪补的赈粟袋,袋口的麻绳系着简单的结,是农家常用的样式。赵承拿起一粒粟米,放在指尖摩挲,仿佛能摸到阳光晒过的温度,那是泾阳秋田的气息,是贫户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农人的咳嗽声,张伯正借着月光把赈粟倒进陶瓮,阿大帮着盖瓮盖,虽然腿还没好利索,却笑得很开心;曲沃的孟姬,正帮王婆清赈粟里的糠麸,竹筛晃动的声音,在冬夜里格外清晰。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仓廪的灯火,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冬储核粟,为贫户之暖;变法定律,为民生之安。欺则民寒,实则民暖,此乃冬赈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粒粟米,是当年嬴恪补的赈粟,历经千年,仍带着泾阳立冬的暖意,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个人,都能安稳过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