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范土承麦,锋刃记春秋(2 / 3)

加入书签

泡得发涨,正慢慢舒展开,与剑坯的麦芒纹形成呼应——弯曲线条的套马杆与直线条的麦芒,在水面织成张细密的网。 “矩师,这水泛着红。”少年用木勺搅动水面,红土与麦汁在漩涡里凝成狼的形状,却在散开时化作无数麦芒,“狄人使者说,他们的铜要见血才锋利,可您偏要泡麦汁。”少年的脚边,狄人铜饰的碎片在水里慢慢融化,让淬剑水染上淡淡的铜绿,与麦汁的金黄、红土的赭石形成三色的涟漪。 公孙矩将第一柄剑坯插进水里时,“滋啦”腾起的白雾裹着柏香,让他想起公孙禾七岁时的模样:孩子举着块铜片在麦地里跑,说要“让铜片学会跟麦子打招呼”,铜片的影子落在麦秆上,画出歪歪扭扭的线,如今那线,正和眼前剑坯上的麦芒完全重合。“他总说,”公孙矩的指腹抚过剑坯的刻痕,那里的柏叶正在慢慢发黑,像在吸收阳光的温度,“杀马的剑和割麦的剑,该长不一样的纹。” 剑坯淬成的刹那,剑脊的麦芒纹里突然渗出红棕色的液珠,顺着尖梢往下淌,在剑鞘的游牧纹里积成小小的洼。阿柴指着洼里的倒影:那里映出草原与麦田的交界,公孙禾正用剑鞘给狄人孩童分麦饼,孩童的羊皮袄上,游牧纹与麦饼的裂纹连成一体,而此刻剑鞘的同一位置,恰好刻着个“融”字,笔画里嵌着的柏叶正在微微发亮,像句没说出口的祝福。 “这剑认交界的土。”公孙矩用狼山红土擦剑,土末在剑身上画出的线,与草原和农耕的分界线完全一致,“西周的剑认国界的碑,如今的剑,要认田埂的麦。”鲁地老匠师突然将青铜爵放进淬水缸,爵身的柏叶纹遇水后竟结出细小的果,果核落在剑身上,凝成“交”字的形状,与红土的纹路叠成一体。狄人使者弯腰捡起块剑身上落下的铜屑,混着草原的沙搓成泥,往自己的铜饰上补——那里缺的,正是个“麦”字的轮廓。 ## 三、穗尖刻的盟约 白露的霜落在麦垛上时,赵无恤带着狄人使者和鲁地农人代表来取剑。三方代表的手同时按在剑鞘上的瞬间,麦芒纹、游牧纹、柏叶纹突然同时亮起,在阳光下连成完整的“和”字——那字的中心,正是公孙禾佩剑的碎片所化的铜珠,珠粒里,还能看见少年刻的半道“禾”。 “小公子用这剑帮我们修过麦仓。”鲁地农人捧着袋新麦,麦粒落在剑鞘上,立刻顺着纹沟排列,与狄人带来的黍种混成一团,黄的麦、褐的黍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撒了把碎金,“他说狄人的黍能在沙里长,我们的麦能在土里长,原是一家子。”农人的指甲缝里还嵌着麦糠,那些麦糠落在“和”字的笔画里,刚好补全了最后的缺口。 公孙矩摸着剑鞘上凸起的交界线,那是用草原沙与麦田土混合铸成的,在霜气里泛着青白。线的两侧,游牧纹的弯与麦芒纹的直正在慢慢交融,形成新的曲线,像两种语言在说同一句话。阿柴突然指着剑穗上的红绳:去年系的狼山红土块此刻已裂开,里面钻出的麦根缠着柏叶,正往狄人使者的羊皮袄里钻,袄上的羊毛与麦根缠成细小的结,像在缔结看不见的约。 鲁地老匠师捧着新铸的“和”字爵赶来时,爵里的麦浆与马奶酒正慢慢融成一体,乳白与金黄在爵底旋出漩涡,像把两个世界搅在了一起。“矩师,曲阜的孩子们在学刻麦纹!”他将爵底对着日光,新刻的“融”字里嵌着些草原的沙,沙粒在光线下闪着星子般的光,“孔庙的石碑上,柏叶正往麦纹里长呢,连拓片的匠人都说,字里长出了新笔画。” 作坊外的晒谷场上,三方代表用新剑在麦糠里划字。狄人使者写的游牧纹(套马杆的弧线圈住个“麦”字)、鲁地农人写的麦芒文(麦秆的直线托着个“狼”字)、晋地士兵写的简体字(“和”字的撇捺分别用柏叶与红土写成),在谷糠里慢慢晕开,最终融成株巨大的禾苗,根是狼山红土的褐,茎是晋地麦秆的黄,叶是鲁地柏叶的绿。公孙矩望着那株禾苗的影子,突然发现它的根须正往地下钻,穿透作坊的夯土地,往城濮的方向延伸——那里的麦茬地里,公孙禾的剑还插在土中,剑柄的纹沟里,已长出第三年的新麦,麦秆上的纹,正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