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秦地缴粮查截留,魏农抗苛守冬藏(2 / 3)
:“仓里的防潮草席是新换的,不得花钱?要么缴贝,要么自己扛回去!”邻村的张伯刚凑够铜贝缴了费,听了这话急得直拍车:“俺家缴了七枚半铜贝,够买半斗粟米,这是要把农人缴粮的辛苦钱都刮走啊!” 孟姬忽然想起里正手里有“魏地税粮入库细则”(李悝亲批“防潮费属官支,摊派农户者罚”),赶紧让阿大去请里正。里正赶来后,展开细则竹简对着郑五念:“你这是借入库勒索!防潮草席的钱县府早拨给仓吏了,你收的铜贝得还给农人,不然就去安邑告你贪腐!” 农人们也围过来,有的举着空铜贝袋喊“俺们都缴了费”,有的去查仓里的草席(证明是去年旧席,非新换)。郑五见抵赖不过,只好把铜贝退回去,骂骂咧咧地开仓门:“算你们厉害,下次入库再也不管你们的粮!” 孟姬推着车进仓,看着仓吏用标准斗量粮,足额登记后松了口气。回家后,她把剩下的粟米熬成粥,还加了把干枣(按魏地冬藏前的习俗,枣寓意“粮满仓”)。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霜降缴粮,郑五私收‘防潮费’,众农人借细则争回公平。尽地力之教,若吏借入库勒索,再足的税粮也难暖冬藏心。”刻完,把记藏在仓房的粟囤下——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冬藏安稳。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库辩民生,儒法调和安冬藏 咸阳的“冬藏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藏富于民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实仓强兵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泾阳查粮记录和孟姬的苛费记,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备冬防春荒,就得实仓强兵!”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公孙启截留税粮,若不严罚,贵族都学样,公仓空了,来年春荒流民咋赈济?新法的‘仓律’,就得严!”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滕文公下》抄本:“卫客卿只知‘实仓’,不知‘民藏’。泾阳农人缴粮已紧,再因贵族逃税加征,民人会怨;孟姬缴粮遭勒索,若官府只管公仓不管民苦,民人会藏粮不缴——《周礼》云‘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冬藏该‘官仓储半、民仓留半’,这样官民都能抗荒。” “那你要秦把公仓粮分一半给民?”卫鞅冷笑,“匈奴在北虎视眈眈,军粮不够谁担责?”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分粮,是‘控损耗、止勒索’。泾阳严查损耗后,公仓多收三十石;孟姬免苛费后,农人愿缴粮——秦的冬藏,该算‘官民共赢账’,不是只算‘官府独赢账’。”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泾阳查粮和孟姬缴粮的事读出来:“公孙启严罚后,公仓足额;孟姬免苛费后,农人愿缴——新法的冬藏,缺的不是‘严罚’,是‘公平’,缺的不是‘实仓’,是‘民信’。”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公仓满”,却没算过“民人愿缴”才是冬藏长久的根基。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止勒索可行”。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轻重乙》抄本:“里面说‘民富则君富,民贫则君贫’,秦的仓律,若能加‘民仓留粮免查’一条,农人会更愿缴公粮,这才是‘长久冬藏’。”赵承接过竹简,当即在《商君法·仓律》旁加了段批注:“冬藏之要,在严罚截留,更止小吏勒索,二者兼顾,方得公仓实、民仓足、冬藏安。” ## 四、入库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守冬藏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查截留、魏地抗苛费、咸阳议冬藏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防潮费之争”,旁注“魏地入库之弊,不在粮不足,在吏勒索——小吏私费比损耗更伤农,冬藏先正吏”;再记下公孙启的截粮案例,注“秦地冬藏之利,在破造假、保公平,旧势纵有谋亦难阻抗粮实——变法之根,在农愿缴,非只靠严律”;最后把淳于越的“官民共赢”建议附在《仓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实仓’与‘藏民’之争,是‘强邦’与‘养民’之衡——秦要守冬藏,需罚截留,更止勒索,二者缺一,冬藏难成”。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公仓看到的场景:农人缴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