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秦地岁末核变法账,魏农腊祭争补助粮(2 / 3)
米糕……” “令是李大夫定的,可粮是县府管的!”郑五把陶瓮往案上一放,“要就要,不要就滚,明年的补助也别领了!”邻村的张伯刚领完粮,听了这话急得直跺脚:“俺家今年遭了虫灾,就盼这补助过年,你咋能苛扣?” 孟姬忽然想起里正手里有“平籴法”的原文(李悝规定“岁末补助不得苛扣,违者里正可纠”),赶紧让里正拿出来。里正展开竹简,对着郑五念:“‘平籴法·腊祭篇’载‘补助粮需足数,小吏苛扣者,罚缴私粮三倍’。你苛扣半石,得把私藏的粮都拿出来!” 农人们也围过来,有的举着半石粮喊“俺们都只领了这些”,有的去搜郑五的随身布袋——果然搜出苛扣的粟米,够补全每户的份额。郑五见抵赖不过,只好把粮倒出来:“算你们狠,明年俺再也不来发粮了!” 腊祭开始时,孟姬终于领到足额补助,和阿大一起做了粟米糕,还在祭台上摆了一块,对着农神念叨:“今年虽难,可靠着令和大伙,总算能好好过年了。”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腊祭,郑五苛扣补助粮,众农人借平籴法争回足额,腊祭得安。尽地力之教,若吏不循令,再善的法也暖不了农心。”刻完,把记藏在腊祭剩下的祭品旁——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岁末安稳。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岁议变法效,儒法调和论民生 咸阳的“岁末变法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变法民生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变法强邦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泾阳核账记录和孟姬的补助记,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推行新法三年,垦荒增、税粮涨,这就是成效!”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泾阳若不是新法,哪能有余粮三百石?贵族改账私粮,正说明新法触了旧势利益,更该坚持严法!”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梁惠王上》抄本:“卫客卿只看‘粮增’,不看‘民安’。孟姬领补助要争,农人缴税后只剩够过年的粮,若只讲严法不讲民生,新法终会失民心——《周礼》云‘以保息六养万民’,变法该让农人‘岁末有余粮、腊祭有安稳’。” “那你要秦放缓变法?”卫鞅冷笑,“匈奴在北,六国在东,秦哪有时间等?”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放缓,是‘调法’。泾阳核账后可把余粮多用于农补助,孟姬这样的农户就不用争;杜洪的案例说明要严查内鬼,不是只罚农人——变法是为强邦,强邦需先安农。”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泾阳核账和孟姬的事读出来:“杜洪改账是旧势反扑,孟姬争补助是民生刚需——新法的岁末总结,不该只报粮增,更该报‘农补助发了多少、农人是否安稳’。”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变法成效数据”,却没算过“农人的岁末感受”才是变法根基。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调法安农可行”。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治国》抄本:“里面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秦的岁末核账,若能加‘民生指标’,便不是只讲‘强’,更讲‘安’了。”赵承接过竹简,当即在《商君法·度支律》旁加了段批注:“岁末核账,当核粮增,更核民安,粮增民安,变法方得久行。” ## 四、岁账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守腊岁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核账、魏地争补助、咸阳议变法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腊祭之争”,旁注“魏地岁末之弊,不在法不善,在吏不循——小吏苛扣比粮缺更伤农,岁末需严察吏”;再记下杜洪的改册案例,注“秦地核账之利,在破造假、显实效,旧势纵有谋亦难掩变法功——变法之要,在实据,不在虚言”;最后把淳于越的“民生指标”建议附在《度支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强邦’与‘富民’之争,是‘术’与‘本’之衡——秦要守岁末,需核账实,更暖民心,二者缺一,变法难续”。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腊祭的场景:秦地农人在变法成效榜前欢呼,孟姬和阿大做粟米糕的笑,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生光”。这些画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