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秦地押粮破劫谋,魏农守冬抗苛税(2 / 2)
拿着“魏地冬令抄本”(李悝亲批“冬防由里正统筹,不额外征粮”):“郑吏,你这税不合令,再闹俺们就联名去告!” 农人们闻声围过来,有的举着空粮袋喊“俺家也没粮缴”,有的去里正家报信。里正赶来后,对着郑五念冬令:“县丞也没权力私加税,你这是借冬防谋私!”郑五见众怒难犯,只好骂骂咧咧地走:“算你们狠,来年春播再找你们算!” 孟姬赶紧把地窖盖盖严,给阿大剥了红薯:“娘守住粮了,开春饿不着。”夜里,她在“农事记”上补刻:“曲沃冬至,郑五私加冬防税,众农人借令反抗得免。尽地力之教,若吏借冬防苛民,纵有暖灶亦难安冬。”刻完,把记藏进红薯窖——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冬粮凭据”。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防辩民生,儒法调和安冬藏 咸阳的“冬防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冬藏护民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冬防强军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泾阳劫粮记录和孟姬的苛税记,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防旧势反扑,需加强冬防,军粮不能动!”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甘成通匪劫粮,说明军粮不足,若再用官仓粮补民,一旦开战,秦军喝西北风?”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梁惠王下》抄本:“卫客卿只知‘强军’,不知‘安民’。孟姬家缴税后只剩三石粮,再加冬防税就饿死;泾阳农人帮着护粮,是因新法护民——若官仓藏粮百万石,却让农人饿肚子,旧势一呼百应,军粮再多也守不住。” “那你要秦把军粮分了?”卫鞅冷笑,“匈奴在北虎视眈眈,你担得起责任?”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分军粮,是‘官仓余粮补民’。泾阳官仓有余粮五十石,可补二十户农人;孟姬所在里巷,官仓可借粮给缺粮户,开春还——《周礼》云‘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冬藏本就是互济之时。”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泾阳劫粮和孟姬苛税的事读出来:“甘成能勾结盗匪,是因有农人怨;孟姬能反抗,是因令在理——新法的冬防,缺的不是‘军粮多’,是‘民心安’,缺的不是‘严防’,是‘互济’。”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防旧势”,却没算过“民心才是最好的防线”。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余粮补民可行”。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轻重乙》抄本:“里面说‘民富则国固’,秦的冬防律,若能加‘官民互济’一条,便不是只讲‘防’,更讲‘安’了。”赵承接过竹简,当即在《商君法·仓律》旁加了段批注:“冬防之要,在防旧势、安民生,二者兼顾,方得冬藏平安。” ## 四、押粮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守冬寒 深夜的咸阳官驿,赵承把秦地破劫谋、魏地抗苛税、咸阳议防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冬税之争”,旁注“魏地冬防之弊,不在防不严,在吏贪扰——小吏私加税比盗匪更伤民,冬防先正吏”;再记下甘成的通匪案例,注“秦地冬押之利,在防周密、得民心,旧势纵有谋亦难成——变法之根,在民心向背,非只靠严律”;最后把淳于越的“官民互济”建议附在《仓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强军’与‘护民’之争,是‘守’与‘安’之衡——秦要过冬,需防旧势,更需暖民心,二者缺一,冬藏难宁”。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护粮时的场景:农人帮秦兵绑草绳的热络,孟姬护地窖时的坚定,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生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押运数据,而是带着农人生存温度的“战国冬防图”。 窗外,咸阳的雪还在下,官仓的粟米堆得齐整,曲沃县的孟姬已给阿大缝好了新的麻絮袜,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防劫令符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实在的声音:有新法的严,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变法里,不仅有“强邦”的雄心,更有“护民过冬”的初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