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夏耘抗扰,简铸韧性(2 / 2)

加入书签

种麦,谁愿意提着脑袋到处跑?”

赵无恤让人给狄人端来粟米粥,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转身对赵狗儿说:“把刚才的事记在竹简上,就叫‘抗扰之礼’—— 抗扰非以杀戮,以防御;止战非以强权,以包容。” 赵狗儿立刻掏出竹笔,在新的竹片上认真书写,笔尖划过竹片的 “沙沙” 声,混着狄人喝粥的 “呼噜” 声,像一曲特殊的 “止战歌”。

接下来的日子,狄人跟着农人们一起耘苗、晒粮。有擅长养马的狄人,帮着范家铁匠改良了拉犁的马具,让铁犁的效率提高了一倍;有熟悉草药的狄人,教农人们认识麦田里能治病的野菜,韩氏织工还把这些草药的样子织在麻布上,做成 “草药图” 挂在传礼堂里。

赵无恤坐在传礼堂的案前,翻看着赵狗儿记录的 “抗扰之礼” 竹简,上面还画着狄人改良的马具草图,旁边写着 “狄人马具,可助犁地,当学之”。他想起第十五章残兵归农时的包容,想起第十四章会盟时的同心,突然明白,礼的真正韧性,不是永远平顺时的坚守,是遇到危机时,仍能保持包容与智慧,让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活下去的方式。

夏至那天,曲沃的农人们又摆起了宴,这次的宴席上,多了狄人的烤羊肉和赵氏的粟米粥,范家的麦饼和韩家的豆羹摆在一起,像一幅 “晋地共生图”。智伯勤举着陶碗,对赵无恤说:“以前总觉得,不同宗族、不同族群的人,只能互相打杀。现在才懂,只要有‘礼’在,就算语言不一样、习惯不一样,也能一起种麦、一起过日子。”

赵无恤点点头,掏出竹笔,在 “抗扰之礼” 的末尾补了一行:“礼之韧性,在能容异;文明之续,在能共生。曲沃之麦,不分赵氏、范氏、狄人;晋地之礼,不分族群、不分言语,唯以人心为根,以共生为魂。”

赵狗儿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新削的竹片,上面刻着 “曲沃共融” 四个字,竹片边缘还刻着小小的马具和草药图案:“无恤大哥,我们把这竹片跟‘曲沃共生’的竹片埋在一起吧,让以后的人知道,我们不仅一起守过礼,还一起接纳了不一样的人。”

农人们纷纷点头,一起动手在麦田中央挖了个坑,将两块竹片并排埋进去,上面盖了块新的石板,石板上刻着 “礼融万邦” 四个大字,是魏成特意让人刻的,字体浑厚,像曲沃的麦田一样,充满生命力。

夜风渐起,带着麦浪的香气和狄人烤羊肉的味道。赵无恤握着那卷补满 “抗扰之礼” 的竹简,走在农人们中间,范明、智伯勤、狄人首领跟在后面,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一道跨越族群的同心线。他想起第十五章埋 “曲沃共生” 竹片时的安稳,想起第十四章会盟时的紧张,突然觉得,礼就像这麦田里的麦种,不管遇到旱灾、蝗灾,还是外敌侵扰,只要根还在,就能重新发芽、生长,长出满田的希望。

月光洒在麦田里,麦穗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唱着一首无声的 “共生歌”。赵无恤知道,这不是结束 —— 第十四章的 “盟心” 是礼的光,第十五章的 “践礼” 是礼的根,第十六章的 “共融” 是礼的魂。以后,这魂会在晋地的土地上飘得更远,让更多不同族群、不同宗族的人,都能在礼的包容下,好好种麦、好好生活,让华夏的文明,在乱世里靠着这份韧性,永远存续下去。

远处的草屋里,传来农人们和狄人一起哼的 “农桑歌”,歌声里多了几句狄人的语言,却依旧听得懂 “礼在心中” 的意思,歌声飘在月光里,飘在麦田上,像给这片土地,又添了一层更厚的 “礼之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