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盟践农桑,简固同心(2 / 2)
策给了我们豆种。你们要抢,就先踏过我们的尸体!”
就在这时,范明带着范家的铁匠赶来了,韩氏织工也举着织机上的木梭,魏氏的农官领着农人们扛着锄头跑来 —— 第十四章会盟时的 “同盟”,此刻真真切切地站在了一起。残兵们看着眼前的人群,手里的刀开始发颤,为首的人还想逞强,却被一个年轻农人用铁犁柄绊倒,刀 “当啷” 落在地上,溅起的泥土里,还混着刚撒的豆种。
“别打了!我们也是被逼的!” 一个残兵突然扔下刀,跪在地上哭起来,“智瑶不管我们的死活,只让我们抢粮,我们已经三天没吃饭了……”
赵无恤走过去,从怀里掏出块粟米饼 —— 是早上智氏农妇塞给他的,饼里还夹着颗豆子。“这饼给你,要是愿意留下,就跟我们一起种麦,按礼策上的‘流民之礼’,给你分块地,以后靠自己的手吃饭。”
残兵愣住了,看着手里的饼,又看了看周围农人们没有敌意的眼神,突然磕了个响头:“我愿意!我以前也是种麦的,只是后来被智瑶抓去当了兵……”
太阳升到头顶时,残兵们跟着农人们一起翻地,抢来的豆种被重新撒进土里,踩在脚下的土,比早上更松软了。赵无恤蹲在田埂上,看着智伯勤在竹简上补写 “残兵归农,分地三寸,教以农桑”,突然觉得,第十四章会盟时的 “盟心”,此刻才真正扎了根 —— 礼不是用来对抗的,是用来包容的;同盟不是用来站队的,是用来共生的。
傍晚时分,农人们在田埂上摆起了 “农桑宴”。粟米粥冒着热气,刚烤好的豆子散着香,韩氏织工还带来了新织的麻布,给每个孩子裁了块小方巾,上面织着 “同心” 二字。范明举着陶碗,对赵无恤说:“以前总觉得,同盟是为了对抗智瑶,现在才懂,同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好好种麦、好好生活 —— 这才是‘同盟之礼’的真意。”
赵无恤点点头,掏出竹笔,在第十四章拼合的竹简末尾,又补了一行:“同盟之礼,非在共抗,在共活;礼之真意,非在坚守,在共生。晋地之麦,因礼而丰;晋地之人,因礼而安。”
赵狗儿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刚削好的竹片,上面刻着 “曲沃共生” 四个字:“无恤大哥,我们把这竹片埋在麦田里吧,以后不管谁来这里,都知道我们是怎么一起种麦、一起留人的 —— 这是我们的‘践礼之证’。”
农人们纷纷点头,一起动手在麦田中央挖了个坑,把竹片埋了进去,上面盖了块刻着麦浪图案的石板,石板边缘还压着几粒豆种,说是 “明年豆苗长出来,就能把竹片的故事带上来”。
夜风渐起,带着麦田的香气和新翻泥土的气息。赵无恤握着那卷补满字的竹简,走在农人们中间,范明、智伯勤、韩氏织工跟在后面,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一道守护麦田的墙。他想起第十四章会盟时的月光,那时的月光还带着 “盟前的紧张”,此刻却满是 “践礼后的安稳”。
月光洒在麦田里,麦叶上的露珠泛着银光,像无数个小小的 “礼” 字,落在泥土里,落在农人的笑脸上,落在那卷沾着土的竹简上。赵无恤知道,这不是结束 —— 第十四章的 “盟心” 是礼的芽,今日的 “践礼” 是礼的根。以后,这根会在晋地的土地上扎得更深,长出更多的麦,养活更多的人,让 “礼” 的故事,在华夏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远处的草屋里,传来农妇们哼的 “农桑歌”,歌声里唱着 “谷雨种豆,芒种耘苗,立秋收麦,礼在心中”,歌声飘在月光里,飘在麦田上,像给这片土地,盖了层温暖的 “礼之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