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秦地秋收核仓粮,魏农缴粮争平斛(2 / 3)

加入书签

贴着“标准”木牌,却比常斛小半升),一具是郑五的“私斛”(藏在案下,比官斛还小)。农人们递上粮袋,郑五只用私斛量,量完总说“差半斗,得补”。 轮到孟姬时,她把粟米倒进官斛,刚满三斗(按税三成,五石该缴一石五斗,她分三次缴),郑五却把私斛往案上一放:“这官斛不准,得用俺的斛量!”量完只够两斗八升,他便拍着案喊:“差两升,要么补粟,要么用你家的麻线抵!”孟姬赶紧掏出“农事记”,上面刻着“五亩产五石,税一石五斗,已缴一石二斗,今缴三斗”:“郑吏,俺按实产缴粮,用的是你摆的‘标准官斛’,怎会差?” “我说差就差!”郑五把农事记扫在地上,脚踩了踩,“你家是隶臣之后,缴粮本就该多缴,少缴半升都不行!”阿大跑过去捡农事记,却被郑五的跟班推倒,手里的陶碗摔碎,碗里的粟米粥撒了一地。“你凭啥推孩子、踩俺的记?”孟姬扑过去护住阿大,眼泪掉在粟米上,“李大夫的‘平籴法’说‘收粮用平斛,不苛不扣’,你敢违令?” 旁边的老农张伯也帮腔:“俺们里巷十户,缴粮都被多扣,你这私斛比标准斛小半升——俺们去量量公仓的标准斛,看是不是你这模样!”农人们顿时响应,有的要去搬公仓的标准斛,有的要拆缴粮处的案。郑五怕闹到安邑,赶紧改口:“三斗就三斗!但秋熟后查仓,若你家有余粮,得补缴!”孟姬没理他,抱着粮袋往家走——她知道,自家的粮只够糊口,哪有余粮可补。 到家后,孟姬把剩下的粟米倒进陶瓮,只够母子俩吃到来年春播。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秋分缴粮,郑五用小斛苛扣,农人群争方得实缴。尽地力之教,若吏弃‘平籴法’用私斛,农虽丰收,亦难饱腹。”刻完,把记藏在仓底的粟堆里——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缴粮凭据”。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论仓辩平籴,儒法调和探民生 咸阳的“仓政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平籴养民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实仓强兵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秦魏两地的核仓、缴粮记录,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东出,需实仓强兵!”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魏戊瞒粮千一百石,若不罚缴十倍,贵族都学样,公仓空了,军粮从哪来?新法的‘仓律’,就得严!”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梁惠王下》抄本:“卫客卿只知‘实仓’,不知‘安民’。孟姬按实产缴粮,却被小斛苛扣;泾阳县民人如实报仓,却怕贵族瞒粮牵连自己——若仓政只严罚贵族,不严治小吏,民人仍会苦,公仓虽实,民心却虚。” “那淳于先生要秦废‘严罚’?”卫鞅冷笑,“总不能让官府看着贵族瞒粮不管吧?”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废严罚,是‘严罚贵、宽待民、治贪吏’。秦的‘仓律’可加‘小吏用私斛,罚缴苛扣粮百倍’;魏的‘平籴法’该设‘斛具监’,查私斛、保平量——《周礼》云‘以量度成贾而征价’,量器平,粮价才平,民心才安。”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秦魏的情况读出来:“秦地魏戊瞒粮罚万石,民人实缴得宽待,公仓实、民心安;魏地郑五用私斛,民人争缴才得平,公仓虽实、民心怨——新法的仓政,缺的不是‘罚贵’,是‘治吏’,缺的不是‘实仓’,是‘平籴’。”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公仓满”,却没算过“民心虚”的代价。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小吏贪腐该重治”。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轻重甲》抄本:“里面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秦的仓政,若能让民人‘缴粮不亏、存粮有余’,才算真的‘实仓’,不然只是‘官府实、民人虚’。”赵承接过竹简,指尖触到“民为邦本”的刻痕,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古籍记真”,不仅是记“法之严”,更是记“法之平”。 ## 四、核仓实录藏民心,战国仓政入简牍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核仓、魏地缴粮、咸阳论辩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小斛之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