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夏蝗噬麦,简载同心(2 / 2)

加入书签

,看着众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灾,范家都和赵氏一起扛!”

赵无恤心里一暖。他掏出怀里的《赵氏礼策》,拿起竹笔,在 “传承之礼” 后面,一笔一划地写 ——“抗灾之礼:联手、共担、守土”。笔尖在竹片上划过,留下的痕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深,像刻在心里,刻在晋地的土地上。

“无恤大哥,你又写‘礼’了?” 赵狗儿凑过来,看着竹简上的新字,“这个‘抗灾之礼’,是不是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灾,我们都要一起扛?”

“是。” 赵无恤把竹笔递给赵狗儿,“你把这三个字刻在你的竹片上,以后教给农队的小孩,让他们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难,只要大家一起扛,就没有扛不过去的。”

赵狗儿接过竹笔,在自己的竹片上认真地刻着。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满是专注 —— 这一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只会躲在树后的孩子,长成了能和众人一起抗灾的少年,长成了能传承 “礼” 的少年。

傍晚的时候,赵鞅来了。他没带随从,只带了几袋粟米,分给众人。“你们做得好。” 他看着田埂上的众人,看着麦田里残留的蝗虫尸体,看着赵无恤手里的《赵氏礼策》,眼里满是欣慰,“这‘抗灾之礼’,比在战场上打赢十场仗都重要。因为它让晋地的人知道,我们不是散沙,是一块铁板,是一家人。”

赵无恤把《赵氏礼策》递给赵鞅,竹简上的 “礼” 字,从 “仁” 到 “抗灾”,已经有了八个。“族长,这些‘礼’,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 他看着众人,声音里满是感激,“是老农人的经验,是范家的援手,是狗儿的成长,是所有人的同心,才有了这些‘礼’。”

赵鞅接过竹简,仔细翻看着,指尖在每一个 “礼” 字上轻轻摩挲。“好。” 他把竹简还给赵无恤,“这《赵氏礼策》,以后要多抄几卷,分给赵氏的每一个宗族,分给范家,分给晋地的每一个农队。让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同心’。”

夕阳落在麦田里,把没被蝗虫啃噬的麦穗染成了金红色,像一片燃烧的火。众人坐在田埂上,吃着粟米饼,喝着陶罐里的水,没人再提蝗虫的可怕,都在说秋收的麦会有多好,说冬天要盖更多的农舍,说要把 “抗灾之礼” 教给更多的人。

赵无恤坐在田埂的中央,怀里抱着《赵氏礼策》,看着眼前的景象 —— 赵氏和范家的人坐在一起,老弱妇孺笑在一起,少年们闹在一起,蝗虫带来的灾难,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团结,让 “礼” 更深厚。

他突然明白,“礼” 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时的锦上添花,是危难时刻的雪中送炭;不是竹简上的冰冷文字,是众人手里的火把,是浸油的布巾,是一起挥舞的手臂,是患难与共的真心。

夜风渐起,带着麦田的香气和蝗虫的焦糊味,吹过田埂。赵无恤站起身,把《赵氏礼策》紧紧抱在怀里,往农队的草屋走去。路上,他看见农舍里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亮,像无数颗星星,落在晋地的土地上,照亮了乱世的路。

他知道,这场蝗灾不是结束,是《赵氏礼策》的新成长 —— 以后还会有更多的 “礼”,从患难中长出来,从同心中共出来,从传承中续出来。而这卷竹简,会像一块坚硬的盾牌,护着晋地的人,护着华夏的麦,护着乱世里的每一份希望,永远不熄灭。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赵氏礼策》,指尖在 “抗灾之礼” 四个字上轻轻摩挲。那里,藏着赵氏与范家的同心,藏着农人的坚韧,藏着少年的成长,藏着华夏文明最珍贵的底色 —— 在危难中不屈,在同心中共生,在传承中永恒。这个夏至,这场蝗灾,没有毁掉希望,反而让 “礼” 的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壮,在晋地的土地上,在每个人的心里,永远鲜活,永远温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