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冬雪授字,简合初心(2 / 2)

加入书签

狗儿手里的竹笔,想起老农人添柴的动作,突然觉得,这雪虽然冷,却冻不住心里的暖。

大帐里,赵鞅正对着一幅地图沉思,案上放着一卷新的竹简,写着 “赵氏农策” 四个字。看见赵无恤进来,他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区域:“我想把东边的荒地,都分给流民,按你说的‘什一税’,让他们种麦。你觉得可行?”

“可行。” 赵无恤走到案前,看着地图上的荒地,“流民们都想有自己的地,有自己的家。给他们地,他们就会好好种,就会守‘礼’,赵氏的根基,也会更稳。”

赵鞅点点头,把案上的 “赵氏农策” 竹简递给赵无恤:“这卷策论,是按你写的‘礼’编的,以后赵氏的农队,都按这个来。” 他顿了顿,眼神里带着期许,“我老了,以后这‘礼’的事,这竹简的事,就要靠你了。”

赵无恤接过 “赵氏农策”,竹简上的字墨迹未干,带着新竹的青气。他想起叔父在镐京临终前的话,想起赵鞅之前说 “让更多人懂这些‘礼’”,想起农队里的每个人 —— 他知道,自己接过的不只是一卷竹简,是赵氏的希望,是流民的希望,是华夏的希望。

“我会的。” 他的声音很坚定,“我会把‘礼’教给更多人,把竹简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乱世里,靠‘仁’靠‘礼’,也能活下去,也能活得好。”

赵鞅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明天我就召集宗族的人,宣布‘农策’。你把你的两卷竹简带来,让大家都看看 —— 老祖宗的‘礼’,和我们现在的‘礼’,该合在一起了。”

第二天清晨,雪停了。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赵氏的宗族子弟、农队的流民、甚至范家派来的使者,都聚集在大帐前的空地上,等着看那两卷竹简。

赵无恤捧着两卷竹简,站在高台上。他先展开叔父留下的《周礼》残片,声音清晰地念:“‘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只之礼’—— 这是老祖宗的‘礼’,是敬天爱人的初心。”

接着,他展开新写的竹简,念出那些自己一笔一划写的字:“‘邻里之礼:互助;同舟之礼:共渡;守信之礼:履约;富民之礼:安农’—— 这是我们现在的‘礼’,是把初心落在实处的样子。”

空地上静悄悄的,所有人都看着那两卷竹简,看着两个 “礼” 字在阳光下泛着光。范家的使者走出来,对着赵无恤躬身行礼:“赵氏的‘礼’,我们服了。以后范家的农队,也按这个来,和赵氏一起,让晋地的农人,都能过好日。”

掌声像雪地里的春雷,响了起来。赵狗儿挤在人群里,举着那块刻着 “礼” 字的竹片,笑得格外开心。老农人站在一旁,眼里闪着泪光,嘴里念叨着:“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赵无恤把两卷竹简合在一起,用麻绳捆好。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 —— 以后会有更多的竹简,更多的 “礼”,更多的人,把这些字传下去,把这份初心传下去。

阳光照在合在一起的竹简上,像给它们镀了一层金。赵无恤捧着竹简,走下高台,走向人群 —— 走向赵狗儿,走向老农人,走向范家的使者,走向晋地的每一个人。

雪地里的脚印,一串跟着一串,像一条长长的路,通往春天的麦田,通往秋天的丰收,通往华夏的未来。而那卷合在一起的竹简,就像一颗种子,埋在雪地里,埋在人心里,等着春天发芽,等着长大,等着结出满田的金麦,等着把 “礼” 与 “仁”,永远传下去。

他摸了摸怀里的竹简,指尖在合缝处轻轻摩挲。那里,老祖宗的 “礼” 与现在的 “礼” 紧紧贴在一起,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在乱世的晋土上,在华夏的土地上,永远鲜活,永远温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