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春旱焦土,简上同舟(2 / 3)

加入书签

赵氏管事会这么硬。他盯着赵无恤看了很久,又看了看身后干得发黄的麦田,最终收了剑:“好,我信你一次。若是秋收时没有粮,我就把你们的农队,连人带麦,一起烧了。”

马蹄声渐渐远去,赵无恤才松了口气,后背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浸透,贴在身上凉得很。他回头望去,赵狗儿和几个流民正从土坡后跑出来,眼里满是后怕。

“无恤大哥,你没事吧?” 赵狗儿递过水壶,“他们没伤你吧?”

赵无恤接过水壶,喝了一口水,水带着土腥味,却比任何时候都甜。“没事,他们走了。” 他摸了摸赵狗儿手里的木牌,“这木牌,你还带着?”

“嗯!” 赵狗儿把木牌攥得更紧了,“你说这是‘仁’字,能保平安,我就一直带着。”

赵无恤笑了,心里却沉甸甸的 —— 范家的人虽走了,可干旱还在,水井已经见底,再不下雨,就算有种子,也种不出麦。他走到土坡上,望着远处的赵氏营地,突然想起新竹简上写的 “邻里互助”,心里有了个主意。

当天傍晚,赵无恤把农队的人都召集到篝火旁。流民们围着篝火坐着,手里捧着空碗,脸上满是愁容 —— 水越来越少,麦越来越蔫,每个人都知道,再这样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我有个想法。” 赵无恤站在篝火旁,举起新竹简,“营地外的那条河,虽然干了,可河底还有些湿土。我们可以挖渠,把湿土运到麦田里,再把仅有的水省下来,浇在湿土里,说不定能救些麦。”

没人说话,篝火的光映在流民们的脸上,满是犹豫。一个老农人叹了口气:“挖渠要力气,我们连水都喝不上,哪有力气挖?就算挖了,也不一定能救麦。”

“我来挖!” 赵狗儿突然站起来,手里还攥着锈刀,“我有力气,我能挖!”

一个流民妇人也站起来:“我也去,我能帮着运土。”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篝火旁的空碗被放在一边,眼里的愁容,慢慢变成了坚定。“对,我们一起挖,总比等着饿死强!”“就算救不了所有麦,救一点是一点!”

赵无恤看着眼前的人,心里暖得像篝火。他把新竹简放在篝火旁,拿起一块炭,在竹简的空白处,写下 “同舟之礼” 四个字 —— 不是《周礼》里的 “吉礼”“凶礼”,是乱世里,农人靠自己的手,靠彼此的力,共渡难关的礼。

接下来的日子,农队的人每天天不亮就去挖渠。赵无恤和大家一起,用耒挖,用手刨,手指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就用布条裹上,接着挖。流民妇人则把挖出来的湿土,装在布兜里,运到麦田里,铺在麦苗根部。

赵鞅听说了这事,派了几个士兵来帮忙,还送来了两桶水。“你这‘礼’,比我的戈矛管用。” 他拍着赵无恤的肩膀,看着忙得热火朝天的农队,“以前我总觉得,乱世里要靠狠才能活下去,现在才明白,靠人,靠心,才能活得更稳。”

赵无恤笑了,指着麦田里的湿土:“这些湿土,是大家一起挖的;这些水,是大家一起省的。这就是‘礼’—— 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

第七天清晨,天终于落雨了。

起初是小雨,淅淅沥沥的,打在麦田里,打在挖好的渠里,打在流民们的脸上。大家都停下手里的活,站在雨里,仰着头,让雨水打湿自己的脸,打湿干裂的嘴唇。

“下雨了!真的下雨了!” 赵狗儿蹦着跳着,手里的木牌被雨水打湿,“仁” 字却更清晰了。

赵无恤站在雨里,怀里揣着新竹简。雨水渗进布条,打湿了竹简上的字,“什一税”“邻里互助”“同舟之礼”,那些字在雨水中泛着光,像活了一样。他想起在镐京抄《周礼》时,大夫们说 “礼是天经地义”,那时他不懂,现在懂了 —— 真正的天经地义,不是刻在竹简上的教条,是雨落时,众人一起仰脸的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