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二(2 / 4)

加入书签

地支”

、“五运六气”

虽然听起来复杂,但都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总结出来的规律,用来指导我们如何顺应自然,保持身体健康。

咱们现代人虽然不用像古人那样天天看天象,但学会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对于养生防病,那可是大有裨益哦!

岐伯说道:在那遥远的古代,有个叫做“丑未之年”

的神秘年份(别想多了,这可不是说属牛和属羊的朋友那一年运气不佳哦),这个时候啊,少阳这位老兄(咱们可以理解为中医里的一个能量小分队)本该欢欢喜喜地升天(可不是飞到外太空哦,是指它在人体内的活动状态),结果却被一个叫“天蓬元帅”

(此处纯属脑洞大开,中医里并无此穴位或术语,但咱们可以想象成是体内的一种阻碍力量)的家伙给堵在了家门口,进都进不去。

这就像是你满心欢喜准备去吃大餐,结果餐厅门口排起了长龙,那叫一个郁闷啊!

更绝的是,这时候如果太阴姐姐(又一个中医里的能量小分队,代表阴气)还没搬家(也就是没按时到位),那少阴弟弟(又一个能量小分队)也就没法升天了。

然后,水运大哥(代表水的能量)一看,嘿,机会来了,直接冲上前来,把场面搅得更乱了。

少阳一看,得,我还是别凑热闹了,于是呢,它就“升天不前”

了。

这一不前可不得了,原本该暖和的天气,突然变得跟冬天似的,寒风凛冽,冷得直哆嗦。

河流啊,小溪啊,本来该潺潺流动的水,也都冻成了冰块,偶尔太阳出来露个脸,温暖了一下,但马上又被冷空气给打回了原形。

这天气,简直是跟咱们的心情一样,时好时坏,捉摸不定。

老百姓们呢,可就遭殃了。

这寒气啊,悄悄溜进身体里,跟里面的阳气玩起了“躲猫猫”

结果呢,阳气被憋在里面,出不来,人就感觉心里烦热,好像有一团火在烧,心神不宁,一惊一乍的。

这还不算,体内的寒气和热气还时不时地打个架,让人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跟坐过山车似的。

时间一长,这淤积在体内的情绪啊,就变成了“郁”

,就像你心里的委屈,憋着憋着,就变成了一个大包袱。

然后呢,突然有一天,这个包袱爆炸了,变成了“暴热”

——这可不是说你要脾气,而是体内的热气一下子爆出来,人会变得级热,脸上还可能长出红色的风团,肿得像个小包子,眼睛也可能被“翳”

(就是一层雾蒙蒙的东西)给遮住了。

这时候啊,如果不赶紧调理,这“郁疠”

就会越来越严重,变成一种顽固的“伏热”

,让人心里烦躁得要命,关节也开始疼痛,甚至手脚都冻得冰凉冰凉的,这就是“痹而生厥”

再严重点,还可能“血溢”

,也就是出血,想想都吓人!

不过别怕,咱们中医可是有办法的。

先,咱们可以按摩一些“解郁”

的穴位,比如“太冲穴”

(在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往脚背方向约两指宽的地方),这个穴位就像是身体里的“情绪出口”

,多按按,能让心里的郁闷疏散不少。

还有“合谷穴”

(在手背上,第一、二掌骨之间,靠近第二掌骨中点的地方),它也是调节气血、缓解压力的好帮手。

至于方剂嘛,咱们有一个叫做“解郁清热汤”

的神奇药方。

这个方子啊,里面得有黄连(清热燥湿)、黄芩(清热泻火)、黄柏(清热燥湿)、栀子(清热泻火)、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柴胡(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药性)等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