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十八(4 / 5)

加入书签

水了,小草们更是被烤得金黄酥脆,感觉下一秒就能当零食吃了。

风一吹过,嘿,人们说的话都变得迷迷糊糊,好像喝了“迷魂汤”

,连湿气都躲得远远的,迟迟不肯现身。

结果呢?咱们这些无辜的老百姓可就惨了,一个个感觉气短乏力,就像是跑完马拉松没喝水一样。

皮肤上呢,不是长疮就是起包,肿得跟馒头似的。

更夸张的是,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肋下到腹部,从胸前到后背,甚至是脸蛋儿和手脚,都像充了气一样鼓起来,感觉随时能上天!

还有啊,有的人肚子胀得像怀了孕,皮肤溃烂得让人心疼,恶心呕吐成了家常便饭,时不时还抽搐一下,骨头疼得像被针扎,关节也跟着凑热闹,跳起了“迪斯科”

更悲剧的是,拉肚子、疟疾这些毛病也来凑热闹,肚子突然疼得像被刀绞,血液四处乱窜,好像身体里的河流决堤了。

精液变少了(此处请自行脑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眼睛红得像兔子,心里热得像火山爆,严重的时候,整个人迷迷糊糊,烦躁得想要撞墙,甚至……嗯,还可能突然“领盒饭”

,是不是很惊悚?

但是别急,故事总有转机!

当这股子“火”

烧到极致,就像咱们吃火锅吃到满头大汗,毛孔大开(玄府就是咱们的毛孔啦),这时候,奇迹就要生了!

火势渐渐平息,天地之间开始恢复宁静,阳极转阴,湿气终于姗姗来迟,整个世界仿佛一夜之间披上了银装,山川河流都被冰雪覆盖,美得让人心醉。

不过,别忘了,这一切都是“火郁”

之后“怫郁”

(生气积聚)的先兆,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预示着变化即将到来。

说到这里,咱们得聊聊怎么对付这“火郁之”

在古代,中医大师们可能会开些方剂来调理,比如经典的“升降散”

,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药,其实它是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四味药组成。

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是僵蚕、蝉蜕各9克,姜黄12克,大黄18克。

这四味药就像四位武林高手,各自施展绝技,有的负责清热,有的负责解毒,有的负责行气,有的负责通便,合力将体内的“火”

给灭掉,恢复身体的平衡。

当然啦,说到脉象,这时候的病人脉象往往是洪大有力的,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反映出体内那股子“火”

势的猛烈。

不过,随着治疗的进行,脉象会逐渐变得平和,就像是从狂风巨浪变成了潺潺小溪,预示着病情的好转。

有那么一群老中医,他们治病救人,那叫一个神乎其技。

他们看病,不光靠望闻问切,还得有点儿“心灵感应”

,听起来是不是玄乎?其实啊,就是他们观察病人的时候,心里得有个“小本本”

,记录着病人的各种反应,就像是玩“你画我猜”

一样,病人一皱眉,他们就知道该出啥招了。

这就是“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病人一有不对劲儿,医生就得立马反应过来,看准时机,精准出击!

咱们再来说说“木无时,水随火也”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五行八卦里的术语,但其实是在讲自然界的规律。

想象一下,树木啥时候芽?春天吧?可它也不是固定哪天,对吧?就像咱们的心情,说变就变。

而水呢,就像是个跟屁虫,火一旺,它就跟着沸腾了。

在中医里,这火啊,可以理解为身体的阳气,阳气足了,血液循环就顺畅,身体就杠杠的。

所以啊,咱们得“谨候其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