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江湖儿女》(2/3)(1 / 3)

加入书签

    关于《地火》里的地下煤气化技术…

    其实,这个技术到底是不是准确的?

    谁也说不好。

    为什么主角想的是改进挖煤工艺,而不是发展新能源?

    比如研究核能,从此人类彻底摆脱化学燃料?

    科幻作品只需要自身逻辑自洽就行了。

    如果都用现实的技术去考量,那就没有科幻作品了!

    你说核能,那我还说100年以后人类可能已经完成了戴森球计划,让整个太阳的力量为人类提供能源,这样的假设没有意义…

    所谓戴森球,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一种理论,即戴森球理论。

    他认为,地球这样的行星,本身蕴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足以支撑其上的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

    而一个恒星-行星系统中,绝大部分能源——来自恒星的辐射——都被浪费掉了。

    比如说我们太阳系各行星,加在一起实际上只接收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大约 1/109…

    戴森认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将太阳用一个巨大的球状结构包围起来,使得太阳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被截获,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支持这个文明,使其发展到足够的高度。

    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戴森对宇宙中文明发展和能源利用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随着文明的进步,对能源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而恒星作为宇宙中最为强大的能源来源,必然会成为高级文明的目标。

    从科学原理上讲,戴森球的构建基于对恒星能量的最大化捕获。

    以太阳为例,其每秒释放出的能量约为 3.8×10的26次方焦耳,而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仅占其总辐射能量的约 22亿分之一。

    无独有偶,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了卡尔达肖夫指数,这是一种用于衡量宇宙文明技术先进程度的方法,其核心基于文明能够利用的能源等级及总量。

    二级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建造并利用戴森球,从而收集整个恒星系统的能源戴森球!

    沈言接着直播:“《地火》的节奏很有意思。

    通常的情节设定,都是主角克服种种艰险,最终,故事进入高潮,主角达成目标,皆大欢喜。

    悲观的情节设定,则是一步步抽走希望,看着目标离自己越来越远,最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死。

    《地火》,算是上面两种风格的杂糅。前半段是通常设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