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深藏功与名(2 / 3)

加入书签

,润色递给吕氏,希望得到重视。

    但身在权力斗争中心,手握大权却不是唯一大权的人,哪怕有远见,却不会将十成十的心力真正放在上面,而必定以此谋求自身的利益。

    秦香莲能预见这一点,是现在历史的上帝视角,而张征不能够,他只是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一种令人感到恐惧的能力强势地拉了吕氏、范氏双方入局。

    吕氏集团的支持让还未到来的黄河水患成为了动摇国本的大事,范氏集团的支持让具体的实施落地得更快,亲政不久的仁宗很高兴看到这样上下一心的局面。

    可惜仁宗不知道,这样表面的和平,并不能维持多久。

    张征,终究只是一个历史洪流下的凡人,他使尽浑身解数,澶州横陇埽决口依然发生,范仲淹亦遭贬斥,甚至与张父被贬的原因趋近一致,天灾不省。

    信读到此时,便是秦香莲也脊背发凉,一是为着张征特意隐去的那些悍不畏死左右逢源的惊险,虽不曾言明,却不难窥见;二则是因这历史似乎无可变更,景祐元年范仲淹似乎必定被贬,无论如何。

    秦香莲将许多想法压入心底,继续读起这信来。

    张征讲起自己不日将离开东京,往澶州而去,横陇决口得到了朝廷重视,提前被人为干预,后果可控,预演的商胡埽决口便不再被吕氏集团重视,范仲淹被贬虽将治河之事推到台前争议不休。

    但吕氏集团强横,张征认为,仁宗都常避其锋芒,当吕氏集团决心不再重视,身在朝中,能调动的资源便有限起来。

    特别是,他仍是布衣白身。

    张征回到东京不过半月,便搅动起无数风云,身在风口浪尖之上,张父越发笃定命数之说,相信张征的存在会要了张家人的命。

    张母确实命不久矣,在东京的大水到来之前,溘然长逝。

    送走张母,将商胡埽将决口的事上达天听,张征自觉在东京的使命已经完成,用不着张父驱逐,他已离去。

    读到这里,秦香莲不禁泪流不止。

    张征在心中平铺直述,仿佛此事不值一提,他也并没有做什么,唯一表现哀伤之处,竟然是同情灾民的处境,肝胆欲裂。

    整个东京乃至整个北宋,都不知道大大减轻灾情,至少让十万民众免于流离的第一人叫做张征。

    大家只知道,是吕氏和范氏的功劳,甚至吕氏功劳更大,民间甚至有百姓自发立起了吕范二人的生祠。

    而无名无利的张征,还要独自前往澶州商胡埽。

    甚至连这样一封信,也是时隔两年之久,见到秦有根的商队,才敢将表述几分真心的信,传到同样真心的人手里。

    除却政治斗争,张征还要忍受绝对的孤独,在这条路上,秦香莲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