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章 五十年代吃饱喝足(13二合一)(3 / 4)
/p>
“王科,什么事这么高兴?”水淼放下手中的笔,她自已也不知道什么事,毕竟新作还在写呢。
“你的《归山》!获奖了!”王建革把信封郑重地递到水淼手里,“国家举办的年度优秀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就咱们省,只有一个一等奖!就是你!”
信封里是正式的获奖通知书和一本精美的获奖证书。证书上,“水淼”二字熠熠生辉,《归山》被评为“深刻反映历史现实,塑造了鲜活感人英雄形象,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优秀作品”。
办公室里瞬间炸开了锅,祝贺声、惊叹声此起彼伏。比之前知道水淼作品发表还要热烈!
“太好了!水干事!这可是国家级别的大奖啊!”
“我就说《归山》写得好!实至名归!”
“水淼同志,你得请客啊!”
水淼握着证书,指尖微微颤抖。巨大的荣誉真的降临,饶是水淼,都感到一阵眩晕般的喜悦和难以置信。《归山》之于她,不仅仅是第一部作品,更承载着她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对牺牲者的缅怀,以及自身情感的投射。这份认可,太重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县城。县里的领导亲自打来电话祝贺,县广播站连续几天在黄金时段播报了这条消息,并再次选读了《归山》的精彩片段。当然又引发了一场对“水淼不做人”的讨论。
水淼“作家”的身份,从此不再仅仅是民间流传的名声,而是得到了官方盖棺定论般的认可。然而,荣誉和金钱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此。
葛大妮得知水淼又得了大奖,心思更加活络了。她不再抱怨水淼给二妞找的学徒工种,反而催促陈贵多去跟方满福吹吹风,话里话外都是“他三婶指头缝里漏点,就够咱家一年的了”。“要我说,当初真让二妞学手艺,还不如让他三婶把二妞带身边教教得了,学学文化,将来也能当个作家”。
陈贵当时就一脸震惊地看向葛大妮,他老娘说这媳妇白日做梦还真是低估她了,她是什么都敢想啊!“我倒是想啊,不过就你给二妞生的这脑子,压根就不是当作家的料!”
外面喧闹,但是《春溪》的创作并未因《归山》的获奖而停滞,反而因为水淼对时代脉搏更敏锐的感知而加速。
国家级别大奖的光环让她拥有了更多接触基层、收集素材的机会。县里文化馆组织作家下乡采风,总是第一个邀请她。
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不再仅仅是她自已的文学构思,而是村办扫盲班里妇女们笨拙却执着地握着铅笔的模样,是乡间小道上,拖着原材料前往新建工厂的马车队扬起的尘土。
这些鲜活的细节,正丝丝缕缕地融入她笔下的《春溪》。她写一个名叫“春兰”的农村妇女,如何在合作社的劳动中找到除了灶台和生育之外的价值;也写那些守着祖传手艺的老匠人,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手工业合作化”时的彷徨与抉择。她的笔触更加沉稳,视野也更加开阔,试图捕捉那冰层解冻时,每一道细微的裂痕和底下涌动的春潮。
这时代的浪潮,也同样冲刷着水淼的家庭生活。
方满福作为经历过旧社会的老辈人,对“合作社”心情复杂。既羡慕集体力量能兴修水利、抵御天灾,又舍不得那几亩即将并入集体的“命根子”好田。
晚饭时,她常会念叨:“说是土地入股,按劳分配,也不知道这‘股’怎么算,‘劳’怎么计……咱家劳力少,会不会吃亏?”她浑浊的眼睛里,有期盼,更多的是不确定的忧虑。
水淼便会放下碗筷,耐心解释政策,“娘,单门独户确实力量小,遇上灾年就得看天吃饭。合作社就是要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只要章程定得公道,管理跟上,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至少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它也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