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请动宋应星(1 / 2)
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终于快到了,我们被折腾的疲惫不堪,不能以这种状态去见名仕,在义仓镇找了一家客栈住下,调整好状态,又在镇上买了两刀最好的宣纸,徽墨两锭作为礼品, 这一趟是从夏天走了秋天,幸亏我们身体的底子好,不然就病倒在路上了,第二天起床,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胡子也刮干净,穿上我最体面的衣服,宋应星也不认识我是老几,初次相会,要不让人家从外表就看出我仪表堂堂,来历不凡,光凭一个商贾身份,人家见面的机会都不给,那就尴尬了,宋应星虽然是历史名人,不代表他没有士大夫的清高。
宋应星现在还是有官职在身,是分宜县的教谕,我不能在他的公干时间去见他,也不能等到他的休沐日,我实在等不起,只能在他的下职时间过去,好在住的客栈离宋家庄只有十来里路,申时出发,不到酉时就到了宋家庄,我的名帖递给门房,等候消息,这宋家庄的规模也是不小,毕竟是出了几个官员的大家族。
片刻后,一位身着青布长衫、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开门迎客,应该就是宋应星。他虽鬓角微霜,双眼却透着专注与锐利,见我一身绸缎长衫,又接过递来的名帖,目光落在 “南京车行杨景行” 的落款上,略作沉吟后侧身邀我入内:“杨公子远道而来,快请进,屋内刚煮了新采的山茶。”
走进堂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靠墙的书架,摆满了各类典籍,其中《农政全书》《考工记》等书籍旁还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桌案上摊着《天工开物》的手稿,墨迹未干,旁边放着一把小巧的铜制农具模型。我从孙铁臂他们手里拿过礼品道:“远道而来,不知道宋教谕喜欢什么,拿了两刀纸,两锭墨,望您不要觉得寒酸,”宋应星推辞了一会也就收下了,然后请我落座,亲手为我斟上热茶,茶汤清澈,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我放下茶盏,开门见山表明来意:“宋先生,晚辈此次从南京赶来,并非为寻常生意,而是久闻先生着述《天工开物》,详述农桑、矿冶、织染之术,晚辈办了一所大学,正需这般学以致用的先生,故想聘请先生到大学任教,主持技艺革新,让千千万万的学生都能掌握您的才能,造福全天下百姓,待遇方面,晚辈愿以每年二百两白银为薪,另备宅院供先生居住,让先生能安心研究着述和教学。”
宋应星闻言,并未立刻回应,而是拿起桌案上的手稿,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杨公子的好意,应星心领了。只是《天工开物》尚未完稿,近日还在修订冶铸章节,且分宜周边农户,常来请教耕作难题,我若离去,怕是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他的语气平和,却透着对着述与民生的执着。
我早有准备,马上开始了我的忽悠:“先生顾虑,晚辈了然,先生的书我愿意出资刊印,卖出的书只收取工本费,盈利都归先生所有,至于周边的农户来请教农事,只是让您的学识惠及方圆十里的百姓,要是到了大学,教会了千千万万的学生,那就能恩泽全天下百姓。”
宋应星眉头微蹙,显然被我的忽悠触动。他起身说道:“苏公子既有心为民,不妨随我到后院看看。” 跟随他来到后院,只见院中搭建着简易的织布机与冶铁炉,几位村民正围着一台改良过的织布机讨论,机上的布匹比寻常织布机织出的更为细密。
“这是我去年改良的‘多综多蹑织机’,比传统织机效率提高三成,还能织出更复杂的花纹。” 宋应星走上前,亲自演示织机操作,手指灵活地拨动经线,“只是这般织机,造价较高,寻常农户难以承担。”
我见状,心中一喜,顺势说道:“先生放心,若先生能提供织机图纸,晚辈可即刻安排工匠批量制作,成本降至原来的一半,再以成本价卖给织工。不仅如此,粮庄方面,晚辈还想引入先生书中的‘龙骨水车’与‘代耕架’,改良灌溉与耕作方式,先生若去大学,可亲自指导工匠制作,还能将这些技艺记录到《天工开物》中,让更多人知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