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做出肉罐头(2 / 2)
成,征北批量生产出来的玻璃罐子基本合格,不比后世乡镇企业生产的玻璃罐子差,又尝了厨师们大锅煮出来的肉,也都还满意,决定第二天就开始灌装了。
晨雾刚漫过部落的石墙,晒谷场已架起三排陶灶,陶罐里的肉汤咕嘟作响 —— 大同部落的第一锅肉罐头,在晨光里拉开了生产的序幕。
先看食材处理区,青石板上码着刚宰好的牛羊肉,汉子们用刀切成两指宽的肉块,妇人则蹲在溪边,将粗盐粒反复搓进肉里,“这样能腌出咸香底味,存得更久”。不远处的木架上,玻璃罐子正倒扣着沥干水汽,这些透着光的透明器皿是新烧出的宝贝,罐口边缘还留着手工打磨的细痕;泡桐木塞在温水里泡得发胀,另一口小陶锅则盛着蜂蜡,在文火上慢慢融成琥珀色的液体,冒着淡淡的松香气。
陶灶边早已分工明确:最东边的灶上,陶锅咕嘟着麻辣肉块,红辣椒与山花椒在热油里滚出辛香,负责掌勺的阿叔不时用木勺翻动,“要让每块肉都裹满辣油,才够劲”;中间的灶是五香口味,陶罐里埋着草果、八角,肉块在酱油与老汤里炖得酥软,筷子一戳就能穿透;最西边的酱香锅最费功夫,除了酱油,还加了米酒与麦芽糖,慢炖到汤汁浓稠,肉块泛着油亮的酱红色,引得围观的孩子直咽口水。
待肉块炖至八分熟,妇人便端着陶盆围过来,将热肉连汤汁趁热舀进玻璃罐 ——“烫点好,能把罐里的空气赶跑”,经验丰富的厨师在旁提醒,每罐只装七分满,留些空隙好封口。装完罐,汉子们立刻取来泡软的泡桐木塞,用力按进罐口,木塞刚好与罐口齐平,接着用细竹片刮去边缘溢出的肉汁,再由负责封口的妇人用细毛刷蘸着融化的蜂蜡,一圈圈涂在木塞与罐口的缝隙处,蜂蜡遇冷很快凝固,在罐口形成一层光滑的保护层,最后再裹上一层麻布,防止搬运时磕碰。
封好的罐头被小心放进大铁锅里,加水没过罐身,架在柴火上煮 —— 这是部落摸索出的 “灭菌法子”,大火煮够一个时辰,直到陶罐里的汤汁冒泡溢出少许,长老才点头说 “行了,霉气都杀干净了”。煮好的罐头要搬到阴凉处慢慢冷却,待罐身不烫手时,有人会轻轻按压泡桐木塞,若木塞纹丝不动,便说明封口严实,能长久存放。
夕阳西下时,第一批次的罐头已码在储藏室里:麻辣罐里红汤透亮,五香罐里肉块紧实,酱香罐里泛着琥珀光。我拿起一罐,轻轻敲了敲玻璃罐,清脆的声响里满是欢喜 —— 这一罐罐肉香,既是大同部落手艺的新起点,也是往后寒冬里最踏实的口粮,大同军将士们在野外也不用光啃干粮了,积压的牛羊都有了出路,牧民们也不会季节性的亏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