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陛下当真心狠(1 / 4)
第299章陛下当真心狠
刘宏执政末期,尚能以五銖钱卖官鬻爵,一官百万千万,丰年时期的米价,一石不过二三十钱。
自董卓违反经济规律,大铸小钱劣幣以来,五銖钱信用走向崩坏。
加上三十余年战乱,五銖钱为主导的货幣经济几近崩塌,百万钱尚不能买一石米。
而这种情况,尤其在战乱连年的北方最为严重,货物交易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態。
布帛、丝绸、粮食,这些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便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百姓交易,或以粟米换盐铁,或以布匹换陶器。
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弊端极大。
其一便是实物笨重,储运不便。
欲购一牛,或需驱车数乘,载粮数十石,光是运输成本便何其之巨
如此一来,远距离的商品贸易囿於成本问题,几乎废止。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自然便是最贫苦的底层百姓。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百姓能產出什么
无非粮、布二物。
但他们需要铁,需要盐,需要向朝廷上交算赋口赋,也即人头税,还需向地主上交田租。
实物难以分割,百姓间的需求难以重合。
一个农夫想用自己织的一匹布,换一把新的铁锄,在健康的货幣经济下,可以把布卖掉换成钱,再用钱去买锄头。
但在以物易物的大环境下,他必须找到一个恰好需要布、同时又有多余铁锄的工匠,而这种需求的重合极难实现。
於是,他便只能將自己的布匹卖给本地的豪强商贾,定价权完全把控在豪强商贾手中。
一石粟米,一匹绢布,豪强收购的定价就是粗盐三升,劣锄一把,两者间的价值完全不对等,你或许能不用铁锄,你还能不吃盐吗
没有钱幣流通,远距离的市场贸易几乎停止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只能与本地特定的豪强劣绅进行交换,便只能任人宰割。
百姓生產劳作的成果,无法换来同等价值的回报,便会直接打击百姓农业、手工业生產的积极性,所谓穀贱伤农便是如此。
这严重阻碍了民生的恢復,百姓麻木,只求养活自己便罢,不会再去想更远的规划。
如是,一旦遇到荒年,家无余米余帛,便开始卖儿鬻女,进一步加快平民百姓的破產,使得世家豪强的土地、人口兼併更加明目张胆,到了完全不可遏制的地步。
所以说,恢復货幣与市场贸易看似是经济问题,实则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曹丕在受禪称帝后,虽不知道什么王朝周期律,但也能观察到世家豪强在更快地兼併土地与人口,於是试图恢復五銖钱制度。
但新钱甫一上市,便因战乱频仍与民间长期依赖谷帛交易,对新钱信用存疑等原因未能流通。
不到一年,便草草收场。
曹丕復又下令百姓用谷帛交易。
由於钱幣废弃已三十载,穀物布帛被用作货幣进行交换时日已久,民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风气,早已渐渐盛行。
百姓爭相用水浸泡穀物以增加重量进行牟利,又织造极其稀疏的薄绢当作货幣使用,即使魏廷设下酷刑约束,也不能禁止。
一直到曹叡继位,三国战事已渐平息,局势稍稳,商业略有復甦,曹叡再次尝试恢復五銖钱,一开始確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曹魏虽然铸钱,铜料来源却极其有限,铸幣规模远远跟不上市场贸易需求,市场钱荒严重。
钱荒严重,官铸钱数量不足,则民间盗铸、私铸必然蜂起,这些私钱质量低劣,掺假严重,扰乱市场,再度损害了五銖钱的整体信誉。
很快,曹魏又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状態,幣改相当於白改。
而大汉这边,五銖钱在蜀中一直未曾断绝流通不说,三国时代第一经济学家刘巴,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