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忐忑不安的朱老四(3 / 12)

加入书签

,所以他们要往上爬。

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被后人所长久铭记,能够在那厚重的史书上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自己的名字永远流传下去。他们不想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他们想要成为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的名臣,辅佐明君,开创盛世。他们想像那些唐朝名相一样,辅佐君王成就伟业,自己也因此名垂千古。

在原先的历史发展轨迹之中,两个人确实也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只是那印记并非他们最初期待的那般光彩夺目,反而带着几分悲剧色彩。

只是那印记并非他们最初期待的那般光彩夺目,反而带着几分悲剧色彩。他们的名字确实流传下来了,但不是作为能臣贤相,而是作为失败者被后人评说。

黄子澄和齐泰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之中,在朱元璋老皇帝驾崩之后,成为了朱允炆登基之后最为倚重的心腹大臣,他们的地位一下子变得非常重要。从普通的翰林官一跃成为皇帝最信任的顾问。

从普通的朝臣一跃成为皇帝最信任的人,这种转变让他们既兴奋又忐忑。他们手握大权,却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由于有着师生这一层特殊关系的羁绊存在,在原本的历史之中,朱允炆刚刚登上帝位就立刻重用了黄子澄,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削藩过程过于急躁,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奉天靖难之役,整个局势都变得不可收拾。一步错,步步错。

原本可以稳妥推进的事情,因为太过心急而酿成大祸。若能循序渐进,或许结局会大不相同。

为什么会如此着急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新帝登基,根基未稳,急于树立威信,证明自己。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新帝登基,朝局未稳,年轻气盛的皇帝和同样急于证明自己的大臣们,都希望能尽快做出成绩来巩固地位。他们太想证明自己了,反而失了分寸。

新帝登基,朝局未稳,年轻气盛的皇帝和同样急于证明自己的大臣们,都希望能尽快做出成绩来巩固地位。这种迫切的心情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谨慎。他们忘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这种迫切的心情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谨慎。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黄子澄还是朱允炆本人,都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太想尽快做出成绩了。新朝初立,百废待兴,他们都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他们想向天下人证明,这个新朝廷是有能力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心态变得迫切,很多具体操作就难免会变了形走了样,事情的发展就会偏离原本的轨道。本该循序渐进的事情,被他们变成了急于求成;本该怀柔安抚的策略,被他们变成了强硬逼迫。手段过于激烈,反而激化了矛盾。

本该循序渐进的事情,被他们变成了急于求成;本该怀柔安抚的策略,被他们变成了强硬逼迫。他们对藩王步步紧逼,不留余地,最终逼得燕王起兵反抗。

削藩过程过于急躁以至于最终逼反了燕王朱棣,直接颠覆了整个建文一朝,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四年的内战,让大明江山元气大伤。

原本可以平稳过渡的权力更迭,因为策略失当而演变成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内战,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城池毁于战火。

不过从原本历史轨迹中黄子澄的种种所作所为不难看出,黄子澄确实是一个一心想要青史留名,想要证明自己价值,体现自己社会价值的人,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方法出了问题。他并非奸佞小人,只是书生意气,过于理想化,缺乏政治手腕。他读圣贤书太多,把政治想得太简单了。

他并非奸佞小人,只是书生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