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备一册旧录(2 / 4)
……我不该疑人?”
朱瀚看了他一眼:“你不该只用你信的,也要学会让你不信的人,为你所用。”
“你若事事只依清流、只用‘器堂中人’,那真正的朝臣,会慢慢远你。”
朱标若有所思,道:“可是,我不想被人捧高,再被踩下。”
朱瀚轻声:“那你就要先学会,自己立得稳。”
他顿了一下,意味深长:
“朱标,真正危险的不是那些不信你的人,而是那些一开始就跪得太快的人。”
“他们要的,不是辅你;是借你——起势。”
朱标沉默。
片刻,他开口:“我明白了。”
“所以……皇叔今日,是来点我一盏灯?”
朱瀚一笑:“我点的不是灯,是影子。”
“你要知道,只有看清自己脚下的影,才不会被头顶的光迷了眼。”
次日,建德堂忽然有一封内示,传至翰林院:
“东宫设‘引礼参评’,凡前两月三案试议所涉举人、诸士,愿赴堂自述者,可于三日内自请议见。”
此举,等于给了那些未能进入三案正席的士子一次“自辩”之机。
也是朱标第一次,主动“收笔回锋”。
翰林院中,有人私语:“太子之举,乃是回收‘器堂之势’。”
“他要借此,重启与士林之桥。”
也有人冷笑:“不过是东宫知势太过,欲退几步,以避风声。”
而此刻,朱标正与顾清萍并坐于堂后,默读一封又一封士子所呈自述之词。
顾清萍轻声问道:“您真欲再设一问?”
朱标目光不移,声音平稳:
“器堂立的是法,三案讲的是人。”
“但若无心,器再精、人再准,终会走偏。”
他顿了顿,道:“我想看一看,这些被我‘遗漏’的人,是因器不称、才不及——还是我,误判了人心。”
顾清萍凝望他,许久才道:“您已经不只是太子。”
“您在做的,是‘执政者’该做的事。”
而东宫另设之“引礼堂”,三日内,共入二十七人。
皆为此前未中者,或名声被搁者。
朱标亲自问话七人,其余由建德堂评审官代议。
但正当第四日清晨,一道风声自左都御史口中传出:“有言:东宫私设引堂,意图外裁六部所议。”
朱元璋闻讯,未作声,只于御书房中端坐许久。
当晚,他密召朱瀚入宫。
“皇弟,”他开口时语气罕见平缓,“你那侄子,走得太急了些。”
朱瀚神色平常:“陛下,这不是‘急’,这是‘试’。”
“您既要他撑得起一朝风雨,就该让他,先学会在雨中张伞。”
朱元璋不语。
半晌,他忽然轻轻叹道:“你可还记得,先前你说——你不走远,你只走够。”
“现在看来,你走得,比我想得更远。”
朱瀚忽然一笑,目中带意:“皇兄,我之所走,止于他肩。”
“但他之所走,将至万民之心。”
朱元璋点头,望着窗外夜色,低声道:“朕倒真想看看,这小子……究竟能走多远。”
建德堂引礼评议第三日,天未亮,朱标便着素袍静候于西廊下。
他未携案,亦未携笔,只立于一方青石之上,望着晨光未起的天色。
顾清萍远远立于回廊后,不言不动,只静静望着他身影。她知道,朱标今日要问的,不再是“谁能做事”,而是“谁可托心”。
“吴琼。”朱标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