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航空筑基(2 / 3)

加入书签

主持此项工作的,是两位背景截然不同的专家。

一位是来自德国齐柏林公司的前资深工程师,埃里希·冯·霍恩海姆博士,他因战争后期资源紧缩导致其设计的客运飞艇项目被无限期搁置而深感失望。

另一位则是英国维克斯公司曾参与过“R100”系列飞艇设计的结构工程师,大卫·柯林斯,他同样带着未竟的抱负跨海而来。

研究所主楼内,一个长度超过十米的精致飞艇模型悬吊在大厅中央,流线型的银色身躯在从高窗射入的光线下熠熠生辉。周围墙上挂满了巨大的设计图纸,上面布满了德文和英文的标注。

“齐柏林LZ104,非洲飞船,”霍恩海姆博士用指节敲着一幅泛黄的图纸,语气中带着复杂的感情,“她证明了我们能够将超过十四吨的物资运送到数千公里之外。但她的结构还是太脆弱了,而且依赖昂贵的氢气。”

他提到的LZ104,是德国在战争末期为支援东非殖民地而建造的巨型飞艇,曾创下当时不间断飞行的世界纪录。

柯林斯则站在一幅他自己绘制的全新结构图前,目光锐利:

“埃里希,过去的荣耀值得尊敬,但我们要超越它。看这里,”

他的铅笔点在新设计的龙骨结构节点上,“借鉴齐柏林的全金属镂空三角形主龙骨理念,但我们在关键承扭部位引入交叉缆索和新型合金加固件。目标很明确:在保持甚至提升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每一克重量。”

减轻重量,是为了装载更多货物。

他们的目标,是设计出一种有效载重能力稳定在二十至二十五吨级别的巨兽。

这意味着,它一次能够装载相当于两辆中型卡车货物的重量,进行跨省域甚至跨国境的飞行。

动力系统的讨论同样激烈。

霍恩海姆倾向于使用经过战场考验的迈巴赫引擎,强调其可靠性。

而柯林斯则看好罗尔斯·罗伊斯正在开发的新型轻量化发动机,认为其功率重量比更具优势。

“我们需要至少五台,甚至六台发动机,”

柯林斯在模型旁比划着,“对称分布在艇体两侧和后部。不仅要提供足够的推力,确保即使在满载情况下也能维持每小时九十公里以上的巡航速度,还要考虑单发甚至双发失效情况下的安全冗余。”

最核心,也最危险的议题,是升力气体。

氢气易燃,但成本较低;氦气安全,但几乎被美国垄断,获取极其困难且代价高昂。

“安全是货运的基石,”

霍恩海姆态度坚决,“我们必须设法获取氦气,或者。”他顿了顿,看向实验室另一端正在进行的材料测试,“研发出具有极高阻燃和密封性能的新型气囊蒙皮,将氢气风险降到最低。这是绕不开的难题。”

场地上,工人们正在浇筑巨大的机库地基。

风洞实验室里,不同形状的艇艏和吊舱模型正在接受测试,以寻找风阻与内部空间的最佳平衡。

计算室里,噼啪作响的计算尺声不绝于耳,反复核算着庞大的数据。

-----------------

山西大学航空学院那栋新建的红砖楼里,晚间总是灯火通明。

二楼一间标着飞艇设计与应用专业的教室里,气氛尤为热烈。

五个年轻人——三男两女,围着一张粗糙的木桌,桌上摊开着一份刚由指导老师转交的、盖着山西军队后勤局印章的项目说明书。

“军用观测气球,载人,要求能在千米高度稳定悬停至少四小时,携带观测员一名及五十斤重的光学观测设备,舱内需具备基本防风保暖和通信条件……”组长杨建平,一个面容沉稳的北方青年,逐字念着要求,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是军队测绘科那边提出的需求,”

负责对外联络的女生苏晓慧补充道,她扶了扶眼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