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南进之始(2 / 3)

加入书签

是通往另一种自由和力量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充满危险,且永远见不得光。

“具体目的地和身份资料,稍后会分发。今夜,你们将化整为零,通过不同渠道离开山西。”

林砚最后说道,“山西,没有死刑。但你们的过去已经死去。未来能活成什么样,看你们自己的本事。别让我失望!”

简短有力的讲话结束。

没有欢呼,只有更加挺直的脊梁和更加坚定的眼神。

这些人,即将像两千多枚无声的棋子,被投放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键节点上。

当夜,长治周边的数个秘密交通点,人影绰绰。

一辆辆密封的货车、伪装成商旅的马车、甚至是通过领航者公司控制的铁路线的特殊车厢,载着这些特殊的“货物”,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奔赴东北的白山黑水、青岛的海雾、上海的霓虹、北京的红墙、天津的租界、日本的港口、美国的都市、广州的街巷。

林砚站在总部大楼的顶层,遥望南方。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山西的情报网络将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真正开始具备全球视野。

这批从地狱边缘拉回、经过精心淬火的“暗影”,将成为他手中最锋利也最隐秘的匕首和盾牌,在未来的大国博弈和内部纷争中,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

今后山西再无死刑。

回到太原工业区,领航者总部大楼的会议室,林砚召开了农牧公司的发展会议。

长条桌旁,坐着农牧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几位顶尖的农艺师、种子专家。

会议的主题,是林砚亲自拟定的——“南下寻种,沃野千里”。

林砚开门见山,指尖轻点桌上铺开的大幅中国地图,目光扫过南方水系纵横的区域:

“诸位,粮食的根本在种子。我们的林耐一号和二号在北方表现卓越,但中国之大,气候土壤千差万别。南方水热充沛,复种指数高,是天然的粮仓。若能将南方的潜力彻底激发,于国于民,功莫大焉。”

农牧公司总经理,一位精干的中年人孙久铭,接口道:“少爷高见。南方水稻产量虽高于北方旱作,但稳定性差,良种匮乏。且南方地形复杂,丘陵盆地交错,需要适应性更强的品种。我们之前通过商队零星收集过一些南方稻种,在试验田小范围试种,效果不一,但确有几个品种表现出独特的抗逆性。”

首席农艺师,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先生陈秉谦补充道:“不仅是水稻。南方尚有诸多未被充分认识的作物,如耐涝的黄麻、高产的山薯、以及各种富含油脂或特殊纤维的植物。若能系统引种、选育,不仅可丰富食物来源,更能为我们的轻工纺织、乃至未来的化工产业提供新的原料。”

“难点何在?”林砚直接问到了关键。

孙久铭沉吟道:

“其一,是系统性。以往零敲碎打不成气候。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勘探队,长期深入江南、湖广、乃至岭南腹地,系统收集地方品种、记录农法、分析土壤气候。

其二,是适应性。南种北移,或北种南移,皆需漫长的驯化选育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建立南方的育种基地,就地研究。

其三,是人才。我们熟悉北方旱作,对南方水田农业精通者少。”

林砚点点头,这些都在他预料之中。

“所以,此次南下,非为短期牟利,而是立足长远的战略投资。

我意已决,成立南方作物勘探与育种中心,由孙经理总负责,陈老任技术总监。”

他顿了顿,说出更具体的规划:

“第一步,勘探队。招募精通南方农业、熟悉方言、不畏艰险之士。配备最好的记录工具、简易的土壤检测设备,以及足够的安保力量。任务不仅是收集种子,更要详细记录产地环境、种植习惯、病虫害情况。可借助晋兴银行在南方的分号网络,以及与我们交好的商帮力量,建立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