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大学的毕业证竟是一栋楼(2 / 3)

加入书签

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真实问题后获得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他们不讳言辛苦,手上磨出的水泡、被晒得脱皮的鼻梁都是勋章,但他们更骄傲于我们正在亲手建造自己的大学。

“辛苦吗?”沈文翰问。

“当然辛苦!”学生爽朗地笑了,“比在教室里上课累多了。风吹日晒,有时候为了赶一个浇筑节点,要连续干十几个小时。但是,感觉完全不同!”

他指着初具轮廓的地基,“你看,我们画的每一条线,打的每一个桩,将来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大楼,是我们自己的教学楼、实验室!这种成就感,是任何考试成绩都无法比拟的。而且,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逼着我们去翻书、去请教老师傅、去和同学争论,学到的东西比过去两年都多、都扎实。”

沈文翰深深触动。

他看到了另一种教育的可能性:

不是将知识禁锢于象牙塔,而是将其投诸于火热的生活与实践;

不是培养只会空谈的绅士,而是锻造能够亲手创造未来、解决问题的实干家。

这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模式,其培养出的人才,将天然地与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的工业需求相对接。

随后,沈文翰拜访了山西大学的校长乔云轩先生。

乔校长是一位思想开明、富有实干精神的教育家,他证实了沈文翰在工地的见闻,并阐述了更深层的考量。

“沈记者所见,正是我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一环。吾辈常思,大学之使命,不仅在传承知识,更在开启民智、服务社会、引领未来。山西今日之建设,亟需大量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然滞后。”

乔校长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

“因此,我们决定,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推行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这不仅是锻炼学生,也是对教师队伍的提升,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彻底革新。

我们坚信,从这样的工地上走出来的学生,他们更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精度,什么是协作,什么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艰辛与荣耀。”

谈话间,乔校长透露了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

“基于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迫切的用人需求,并经省府与领航者公司教育基金理事会批准,山西大学决定,从明年春季学期开始,面向全国进行大规模扩招!”

“面向全国扩招?”沈文翰精神一振,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

“是的。”乔校长拿出了一份初步的计划书,“首批扩招将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如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电力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建筑等,另增设矿业工程、农业改良等特色专业。

计划扩招名额为一千至一千五百人,约占现有在校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强。

我们将打破地域限制,唯才是举,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有志青年。

对于学业优异但家境贫寒者,学校将提供包括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岗位在内的多种资助渠道,确保其不致因经济原因辍学。”

乔校长目光灼灼:“我们要让全中国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都知道,在山西,有一所大学,愿意给他们提供最前沿的知识、最实践的舞台,以及一个投身于国家实业建设、实现个人价值的宝贵机会!这不仅是为了山西,更是为了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储备人才!”

沈文翰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山西大学。

将这种山西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机会,推向全国,其可能产生的蝴蝶效应,难以估量。

他连夜奋笔疾书,第二篇通讯《山西模式二:大学的毕业证竟是一栋楼》迅速发回《申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沈文翰在当天的采访笔记中写道,“山西人似乎等不及百年。他们以一种近乎夯土筑基的方式,将教育的种子埋进现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