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今日之中国当看山西(2 / 3)

加入书签

>他看到的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业化生产,而非传统的手工作坊。

工厂门口贴着招工启事,要求识字、能算数者优先,薪资水平远高于务农。

这直接引出了他对人民就业的观察。

他发现,城里闲散人员极少,大量劳动力被新兴的工厂、建筑工地、运输队以及随之而来的服务业吸纳。

虽然工作辛苦,但稳定的收入让许多家庭有了盼头。

茶馆酒肆里,工人们谈论的不再只是家长里短,多了些“技术考核”、“加班费”之类的新词。

粮食安全本应是最难察访的,但联络员却主动带他去了城郊的晋兴粮仓。

那是一片巨大的、由武装警察守卫的仓廪区。

负责人没有让他进仓,却拿出厚厚的账册给他看上面的进出库记录,以及墙上挂着的、标注着各地储备库位置的地图。

“咱山西,如今不敢说富得流油,但库里存的粮食,够全省人吃上一年半载不愁!”负责人语气笃定,“这都是领航者农场提供的良种,加上水利修得好,连着几年丰收换来的。”

沈文翰注意到,粮价牌上的数字,确实比他在天津、北平看到的要稳定低廉得多。

最后,关于军队素养,沈文翰无法近距离接触核心部队,但他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队刚刚完成野外拉练返回营地的士兵。

他们穿着统一的绿布军装,打着绑腿,扛着崭新的德式步枪,虽然满身尘土,但行列整齐,精神饱满,唱着一支旋律铿锵的军歌,绝无旧式军队的萎靡之气。

带队的军官年轻而精悍,眼神锐利。

仅仅是这惊鸿一瞥,沈文翰就明白,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恐怕远非他印象中那些双枪兵(步枪加烟枪)可比。

当所有的调查线索在脑海中汇聚、碰撞、交织,沈文翰坐在旅馆的油灯下,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他推开窗户,望着太原城零星却充满希望的灯火,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工厂的轰鸣、学校的钟声和士兵的歌声。

他提起笔,感觉手中的毛笔有千钧之重。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的记录者,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驱使着他,要将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昭告天下。

他摊开稿纸,深吸一口气,写下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标题:

今日之中国看山西

“……记者此行之前,尝闻山西僻处内陆,保守闭塞。及至亲临,方知大谬不然!今日之太原,道路平阔,市廛整洁,治安靖谧,民众安居乐业,一种蓬蓬勃勃之新气象,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旌摇曳。”

他详细描述了新城规划、市政管理、卫生革新,笔触充满惊叹。接着,他将重点转向了更深层的观察:

“其治术之核心,在于组织与实干二字。

阎伯川将军坐镇于上,提纲挈领;

而一股名为领航者的新生力量,则如强劲之心肺与手足,贯通其间。

此非简单官商勾结,实乃一种政、商、学、军高度协同之全新模式。

以教育彩票募集巨资,反哺教育;

以严厉警政肃清积弊,保障秩序与安全;

以现代工业吸纳流民,创造财富与就业;

以金融创新掌控经济命脉;

以政府远期债卷,完成基础建设,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他特别强调了那种精神面貌的改变:

“尤可注意者,非仅物质之建设,更是人心之提振。

晋人脸上,少见麻木与困顿,多为勤勉与希望。

工人知纪律,学子诵新学,军士有魂魄,乃至贩夫走卒,亦知遵守新规,维护公益。

此等精神气象之蜕变,实比钢铁厂房更为可贵,亦更堪忧虑(若为他省所不能及)。”

在文章的结尾,沈文翰掷地有声地写道:

“或有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