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动力之源,无线通信(2 / 3)

加入书签

快,润滑和散热还需要优化。其次,二冲程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低速扭矩是个挑战。另外,化油器的精度要求极高,我们目前手工打磨的部件一致性很差,严重影响发动机工作稳定性。”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您提到的火花塞,我们对材料和绝缘性能的要求,目前的工艺还很难完全满足。”

这些都是内燃机发展初期必然遇到的典型问题。

林砚并不意外。

“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林砚平静地说,“磨损问题,让材料实验室配合你们,试验不同的活塞环材料和缸套镀层工艺。化油器精度,交给精密机械加工车间攻关,必须实现关键部件的标准化生产。火花塞,让特种陶瓷和玻璃研究所介入。”

他看了一眼那台咆哮的小机器:“当前目标不是追求极限性能,而是实现两百小时无故障运行的基准可靠性。所有测试数据,包括失败的数据,都必须详细记录,那是比黄金更宝贵的财富。”

“是!林先生!”卡尔和其他几位中外技术人员齐声应道,眼神中充满了挑战难题的兴奋。

林砚在试验中心又停留了片刻,看了看其他几个小型研究项目,比如基于蒸汽轮机技术的小型高速离心泵、以及尝试用燃油机驱动的便携式发电机原型机。

离开充满金属咆哮与燃油气息的动力试验区,林砚并未下楼,而是沿着走廊走向这栋大楼的另一翼。

这里的氛围陡然一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味道:高温加热的玻璃和金属、某种特殊的绝缘材料受热后散发出的淡淡气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味——那是高压放电和电子活跃的痕迹。

这里是领航者无线电研究实验室。

推门而入,听不到巨大的机械轰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频的、细微的嗡嗡声和嘶嘶白噪音,间或夹杂着清脆的、节奏变幻的滴答声,如同某种数字化的虫鸣。

实验室里显得有些杂乱,长条实验桌上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装置:缠绕着密密麻麻铜线的线圈、巨大的玻璃真空管、粗笨的铅酸蓄电池、形状各异的天线模型、以及无数连接着的、裸露着的导线。

几位研究人员,同样以中外留学生为主力,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一些设备。

有人在一台覆盖着无数旋钮和刻度盘的木质机箱前,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耳机紧贴耳朵,捕捉着微弱的信号;有人正在焊接一个复杂的电路,电烙铁接触的瞬间发出轻微的“滋啦”声和一小股松香烟;还有人正对着一块写满复杂数学公式的黑板苦苦思索。

实验室负责人,一位看起来十分年轻却头发凌乱、眼神专注的美国麻省理工归侨工程师埃文·李(EvaLi),看到林砚进来,立刻放下手中的万用表迎了上来。

“林先生!”他的语气带着研究人员特有的兴奋,“您来得正好!我们刚收到一组清晰的信号!”

他引着林砚走到一台正在工作的接收机前,递过一个耳机。

林砚戴上,在一片嘈杂的背景噪音中,清晰地听到了一组重复的、规律性极强的摩尔斯电码。

“这是……?”林砚看向埃文。

“晋城基地!距离超过一百八十公里!”

埃文难掩激动,“我们使用了新改进的三极管,接收灵敏度提高了至少五倍!发射机功率也提升到了三百瓦,采用了新的调谐电路和天线设计,信号稳定性和传输距离都有了质的飞跃!”

林砚仔细听着那来自远方的电波,虽然只是简单的测试码,但其代表的意义非同寻常。

这意味着,跨越百公里的实时、可靠通信已经成为现实。

“小型化进展如何?”林砚放下耳机问道。

军用无线电,便携性至关重要。

埃文走到另一张工作台前,上面放着一台体积明显小得多,大约只有一个手提箱大小的木质机箱,但上面依旧连接着外部的电池组和一根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