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苏公高义(2 / 2)
婉贞虽未亲临,但分行每日的存款流入数据报告,已经清晰地反映了这种信任的提升:
通车消息传开后的几日,个人定期存款开户数和金额均有明显上扬。
一些原本习惯将银元兑换成银票或存在老钱庄的商户,也开始将部分资金转入晋兴,看中的就是其背靠苏家、参与重大基建项目所展现出的实力与信誉。
而在这场关于“钱途”的热议中,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语气中充满了赞誉——晋城县佐苏伯钧。
“要我说,这事儿头功,得给苏县佐!”
粮行李账房收起算盘,正色道,“去年冬天,旱情刚露头,多少人愁着吃饭?是苏县佐力排众议,上书李县长,说修这条路是‘以工代赈’活民命,更是打通商脉的百年大计!当时多少人觉得他是异想天开?水泥路?闻所未闻!”
刘掌柜接口道:“可不是嘛!勘测、设计、协调两县、筹款发债,哪一桩不是天大的难事?这份心思,这份担当,了不得!”
茶馆角落里,一个走南闯北的老行商感慨道:“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见过不少官。像苏县佐这样,真懂实务、真肯为地方做实事的,不多!这条水泥路,就是他实实在在的政绩!晋城百姓得了实惠,商路通了,债券稳了,银行信誉也涨了,全赖他当初那份眼光和坚持!”
“苏公高义啊!”旁边一位老先生捋着胡须,用上了敬称,“此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晋城有苏公,实乃幸事!”
这些议论,从市井悄然传递。
当苏伯钧的马车驶过街道时,认出他的市民,目光中多了几分由衷的敬意和感激,不再是过去对官老爷那种疏离的畏惧。
他力主修筑晋长公路的远见、魄力以及在工程中展现出的务实能力,通过这条已经开始生钱的水泥路和那份沉甸甸的首日收费数据,得到了最有力、最直观的背书。
苏伯钧的名字,在晋城百姓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官职,更代表着一种能带来切实希望与利益的可靠力量。
那条青灰色的公路,不仅连接了晋城与长治,更在无形中,将苏伯钧的个人声望与晋城的未来繁荣,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