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吴2(4 / 5)
三年)正月下诏:“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又于公元240年(赤乌三年)正月下令禁止“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以保证春耕正常进行。
货币
孙吴曾大量铸造大钱,公元236年,开始铸造“大泉五百”大钱;公元238年,铸造“大泉当千”大钱。此后又铸造“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较为常见。筹文不作钱而作“泉”,与史文为少异。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见于正史,鲜有记载,铸造时间较大泉当千要晚。大泉二千虽然罕见,但在广东、浙江有文物出土;大泉五千却十分罕见,存世极少。铸于三嗣主时期。在孙吴之前,新朝王莽首铸大钱,吴的大钱与王莽铸造的大钱“大泉五十”应为一脉相承。孙吴大量铸大钱导致通货膨胀程度严重。
铸大泉五百之前,已有“铸铜”的记载,所以早在东汉末吴地已经开始铸造货币。因此,孙吴可能于铸行大泉五百之前,有铸造五株或“大泉五十”之举。
军事制度
孙吴的兵制特点有六:异族兵数量众多,兵种复杂,世兵制,世袭领兵制,屯戍活动的众多,奉邑和将领待遇的优渥。
军队编制
孙吴的部队建制分为五类,即中央兵、地方兵、诸将兵、诸王兵、准兵。其中,中央部队有羽林兵、无难兵左右部、解烦兵左右部、绕帐兵、帐下兵左右部、武卫兵、五校兵、虎骑兵、马闲兵左右部、外部兵、中军兵、营下兵、太子兵左右部、水军、敢死兵、车下虎士、武射吏、子弟兵等十八种。
孙吴的水军的战斗力远超曹魏。孙吴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由于吴军的水军的主力都在长江,因此石头城很自然地成为水军的总部。它是长江沿线最大的码头之一,经常停泊有上千艘船只。当时,中等载重量的船可以运马80匹,大船可载军士达3000人,有的船仓高达五层。
武职职衔
大司马
大司马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吴国黄武七年置大司马,后又常分置左、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
上大将军
为三国时吴国所创,孙权于黄龙元年置。“上大将军”之职并非汉制,由孙权所创,其位在三公之上,高于大将军,次于大司马。
大将军
原东汉时期武官的最高官职,吴国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次于上大将军。
都督
正式职称为督军都御史,简称都督,督军。为孙吴某部队都督或地区都督。治所随战况需求更替,一般正式成立时间以周瑜占领南郡为基准算起。通常所说的的大都督则为战时督,为一场战役中的最高军事领导,担任过此职的有:陆逊、全琮、施绩。
都护
大帝特别设立荣衔,从护军衍生,最早荣获都护头衔的为孙皎。
兵役制度
孙吴的主要兵役制度与曹魏相近,均为世兵制。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一些部队原属孙吴诸将私有,即世袭领兵制。起初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策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各将领所领军队算是部曲,军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将领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儿子或兄弟等继承者。世袭领兵制曾是吴国的重要支柱,后孙权加强集权,世袭领兵制逐渐消亡。
军队规模
孙策起兵时,仅有几百名士兵,后来得到父亲的旧部一千多人。孙策在攻打刘繇的前后,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击破刘繇时已经有几万军队。到孙策死时,孙吴的军队数量应不下于十万。据史书记载,孙吴强盛时,军队人数大概有三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