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吴2(2 / 5)
全氏等,也不愿离开他们的势力范围过远。在孙皓统治时期,江东士族更是趋于极盛,其中的陆氏甚至发展到了”二相、五侯、将军十馀人“的地步。
孙吴的士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与军事上的世兵制互为表里。同时代的魏人邓艾对此便评价说:“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违命。”以顾陆为首的江东士族驱使官兵,藏匿人口众多,又受到朝廷庇护。即使是当地官员也无法阻止。
中央官制
孙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孙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权力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初期置六卿、永安二年(公元259年)完备九卿;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置御史大夫分设左右。宝鼎三年(公元268年),省左右御史大夫,始置三公。
孙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或分为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
东吴初置奉常,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郎中令,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左、右部督,皆领卫兵。初置大理,后改廷尉。初置大农,后改大司农。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都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太子少傅。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左、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右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平东将军。因为孙坚曾任破虏将军,孙策曾任讨逆将军,不置破虏将军、讨逆将军。
法律制度
孙吴法规主要有“科”、“令”。见于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孙吴立法工作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十月,陆逊上书“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于是命陆逊、诸葛瑾对法律条文进行了整理。
第二次是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孙权征讨合肥新城,命孙登留守,总理政务,孙登修订当时的法律条文,使社会秩序转好。
第三次是嘉禾六年(公元237年),对有关官员奔丧进行了规定,杜绝了官员随意弃官奔丧的现象。
孙权晚年对文武官吏都存着戒心,任命检举官吏校事、察战,监视文武官员,由此产生了吕壹等诬告陷害的事件。吴国末期刑法亦趋于严苛。但总的来说,孙吴在三国政权之中,是相对能够与民休息的,孙吴社会较为安定,江南经济、文化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经济
尽管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人重视对江南的开拓,但真正意义上第一个振兴江南经济的,毫无疑问地是孙吴,孙吴直到灭亡时还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也是后来的东晋和南朝选择在三吴地区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吴的经济活动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农业
孙权很重视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