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韩国历代君主1(4 / 4)

加入书签

廪丘等两个村落。二年后,一位小官申不害自行向昭厘侯推荐,昭厘侯任命申不害为丞相。

自从申不害任相的前后十五年间(公元前351年─公元前337年),内政进行改革,外交觅取和平,也让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有一次,申不害推荐他的堂兄任官,韩昭厘侯拒绝,申不害很不高兴。

昭厘侯说:“我在你这里学到了治国的法则,我是要接受你的请托,去破坏你所定的法则,还是遵守你所定的法则,而去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教我,严格的执行赏罚,用人一定要依照顺序。而你却私相授受。你说,你要我听你哪一种话?”

申不害汗流浃背,请罪说:“你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君主。”申不害所主张的任人原则,是“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而韩昭侯不因申不害有功于国,反而牢记申不害所传授的治国之“术”,因此韩国得以富强。

政治

战国时期的韩国在现河南一带,《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也就是说,韩国祖先最初是被封于“韩原”这个地方的。致韩厥之时,列为晋国六卿之一,即“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献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贞子徙居平阳。至于“郑”这个地方,最初不是韩的领土,而是另外一个诸侯国——郑国。《史记》记载“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我们知道,春秋与战国分野的标志就是韩、魏、赵的三家分晋。

所以,说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应该是郑。《史记》记载秦吞并韩国时韩的疆域范围:“九年,秦虏王安(韩最后一个王),尽入其地,为颖州郡。”以上资料说明,韩的领土范围大致应是黄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颖水之滨,故在河南界内,郑州、洛阳之间,西北与山西接壤,南不过淮河一线(当时是楚地)。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