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暗流 非金石的结(3 / 5)
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仿佛象征着那些看似迥异,却同样源于对生命奥秘探寻的精神血脉,在此刻悄然连接。
随后的日子里,这种基于倾听和体验的交流愈发深入。他们一起在晨曦中静坐,无论方式是佛陀的禅修、道家的守一还是景教的默祷;他们一起欣赏由波斯乐师演奏的缠绵乐曲,也观看大乾艺伎演绎的古典舞蹈;他们甚至尝试用不同的语言,共同吟唱一首关于月亮与思乡的古老歌谣。
风澈敏锐地观察到,当抽象的教义化为具体的生命实践和情感体验时,那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感在减弱。一位原本对佛教“空性”概念颇不以为然的希腊哲学家,在听完僧侣关于放下执著以解脱烦恼的切身经历后,若有所思地说道:“或许,你们的‘空’,与我们的‘理性超越情感’,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路径上,有某种奇妙的相似……”
当然,差异依然鲜明,甚至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分歧依旧无法弥合。但重要的是,氛围变了。从最初的警惕与防御,变成了尊重与好奇。他们开始愿意承认并欣赏彼此的“不同”,并将其视为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多元面向,而非必须铲除的异端。
第七折金石之声:底线与共识
然而,文明的交融从未只有温情脉脉的倾听与欣赏。就在静修营气氛日渐融洽之时,一场意外的风波,将那个最深层次、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关乎生命尊严与律法边界的“结节”——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一位来自北方草原部落的年轻贵族(他以随行学者身份参与),在一次私下交谈中,颇为自豪地提及其部族在处理严重罪犯或年老体衰者时,仍保留着“荣誉处决”或“自愿弃老”的传统,认为这是遵循自然法则、维护部落强盛的必要之举。
此言一出,顿时在部分参与者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惊与不适。深受希腊哲学与人本主义影响的学者,认为这严重侵犯了个体生命权;大乾的儒生则强调“孝悌”为本,弃老尤为不可接受;景教、佛教等宗教背景者,更是视任何形式的主动结束生命为对神意或生命轮回的亵渎。
草原贵族面对众人的质疑,毫不退缩,他激动地辩称这是他们的古老传统,是草原严酷生存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智慧与勇气,并指责外来者无权以自身的道德标准评判他们的文化。
刚刚建立的和谐氛围瞬间变得紧张。这一次,单纯的倾听已无法解决问题。它触及了不同文明对于“生命神圣性”理解的底线冲突。
风澈意识到,不能再回避了。他召集了所有参与者,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会议。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倾听者。
“诸位先生,”风澈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打破了僵持的沉默,“我们在此倾听、分享,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与尊重。然而,理解与尊重,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认同对方的一切行为,尤其是当某些行为,触及了我们内心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之时。”
他环视众人,目光坦诚:“草原朋友所言之传统,在其特定环境中或有其历史渊源。然而,我们丝路合作之愿景,乃是追求‘交融与共荣’,其基石之一,便是对生命本身的基本尊重。这种尊重,或许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若某种行为从根本上否定特定群体(如老者、罪人)的生命尊严,并可能因此导致苦难,那么,它是否仍然值得在我们将要共同构建的未来图景中保留?”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们并非要立即强行废除谁的传统,那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但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探寻,是否存在一种超越具体文化习俗的、关于生命尊严的‘最小共识’?例如,是否可同意,任何人的生命都不应被无故剥夺?是否可同意,社会有责任照料其失去自理能力的成员?”
风澈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争论再次爆发,但这一次,争论的焦点不再是捍卫自身文化的绝对正确性,而是围绕着能否找到,以及如何定义这个“最小共识”。希腊学者提出“自然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